返回首页

陕西黄陵的历史背景

来源:www.cc3x.com   时间:2023-06-30 08:15   点击:99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陕西黄帝陵的历史是怎样的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 北,碑陵高约3.6米,周长48米。

墓前碑 亭内立有“桥陵龙驭”碑和“黄帝陵”碑。 黄帝号轩辕氏,有熊氏,是少典之子,原为 氏族部落首领,在阪泉战胜炎帝,统一黄河 流域,他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祖先,炎黄之孙 即来源于此。

相传黄帝创文字、定算术、制 衣冠、造舟车、定音律,被誉为中华“人文 之祖”。中华民族散布世界各地的人每年都 要举行祭祀活动。

因《史记•五帝本纪》上 有“黄帝崩,葬桥山”的记载,故历代均有 桥山黄帝陵举行祭祀大典。在黄帝庙内有 一株高19米的千年古柏,相传为汉武帝手 植,每年都吸引世界各地人来此寻根问祖。

2. 黄帝陵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 我国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上,有一座高大的陵墓。

这就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祖 先黄帝的墓,人们称它为黄帝陵。黄帝陵壮丽威武,古书记载说:“其山势如桥, 沮水环绕之。”

黄帝陵的周围是峰峦起伏的陕北高原,山上古树成林,郁郁苍苍, 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挺拔与苍劲。中华儿女都把黄帝当成自己的祖先,鲁迅先生曾经在他的一首诗中说:“我以 我血荐轩辕”,就是说要用自己的鲜血来保卫中华民族。

每逢清明节,人们纷纷来 到黄帝陵,以崇敬的心情,拜谒这位民族之祖。人们都把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象 征。

悠悠五千年,黄帝的形象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

3. 黄陵县的历史变迁 秦,实行郡县制后,黄陵县置上郡。

据《中部县志》载:“秦置上郡阳周,即翟道县。”西汉,始设翟(狄)道县。

据《中部县志》载:“翟道在中部西北四十里有余地。”(即今仓村附近),属左冯翊辖。

王莽新朝(公元9年)时,将翟道县更名为涣县,县治仍设翟(狄)道县。东汉初恢复翟道县,旋即撤销,辖地归属北地郡下辖之县(今耀县)。

灵帝中平六年(189)以后,上郡、北地郡等被匈奴占据,郡县俱废,此地无建置。西晋时,黄陵县无建置。

黄陵县被大夏国赫连勃勃占据,以秦州剌史镇杏城(今南城村)。东晋(384―386)时,后秦、姚秦在县东部故城(今侯庄乡故城村)设中部县,在中部县城设中部郡,后废。

北魏,正平元年(451)于杏城设北雍州,中部郡、中部县,在西部复设狄道县。太和十五年(491)改北雍州为北秦州,复设中部郡,治所设中部。

孝昌二年(526)更北秦州为北华州,中部属西魏敷州,西魏大同九年(543)迁往杏城。西魏废帝三年(554)改北华州为敷州,领中部、敷城二郡。

中部(狄道县)县制未变。北周(557―589)时,狄道县制撤销,辖地归中部,治所在杏城。

隋,开皇元年(581),因避讳文帝父杨忠之名,改中部县为内部县。三年(583)废中部郡,县治设杏城,属敷州辖。

大业三年(607)属上郡,县治自杏城移于今址。唐时实行道、府、县三级行政制,武得二年(619)七月于中部县址设坊州,属关内道,治所置上城。

同时将内部县恢复为中部县。天宝元年(742)改设中部县。

十二年(753)十二月分宜君县西北部(今建庄川流域)设升平县。乾元元年(758)复改中部郡为坊州,治所设中部县。

宝应元年(762)撤销升平县制,后复设,此时中部县制即袭魏、周、隋制。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坊州归后梁,治所仍设中部县。

中部、升平、坊州如旧。宋,中部属永共军路,坊州治。

金,仍袭宋制,建炎二年(1128)置京兆路与~延路,中部属~延路坊州辖。元,实行省、路、府、县四级行政制度,至元二年(1265)废坊州,中部县改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延安路~州辖。

明,改旧制省为布政司,路为府,中部仍称中部县,属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延安府~州辖。建文四年(1402)由知县黄琮将中部县治置于隆坊,成化年间(1465―1487)将中部县治移于桥山下城。

清,中部县属延安府~州辖,雍正三年(1725)废府,中部属陕西省西乾~道~州直隶州辖。民国初,中部县属陕西省榆林道辖,废道后直属陕西省长公署辖。

三十三年(1944)因轩辕黄帝陵寝所在,将中部县更名为黄陵县,县治设上城。1948年5月成立了黄陵县人民 *** ,隶陕甘宁边区 *** 黄龙分区领导。

1950年5月整编后属延安专区领导,治所仍设上城,1953年冬始移下城(今址)。1958年12月黄陵、宜君合县,县治设桥山下城,仍称黄陵县。

1961年10月黄陵、宜君又分设,县名未变,县治仍设下城。1968年9月改延安专员公署为延安地区行政公署,辖黄陵县至今。

4. 陕西黄帝陵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记载 陕西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桥山 之巅,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 批文物保护单位,有“天下第一陵”之称。

陵前有郭沫若题写的“黄帝陵”碑;轩辕庙内有程潜题写的“人文始 祖”匾额;碑亭内有 *** 撰写的《祭 黄帝陵文》石碑。据先秦文献记载,大约距今五千多 年前,黄帝受炎帝之请,联合打败了以 蚩尤为首的氏族集团,黄帝被推举为 “天子”。

不久,炎帝和黄帝又发生冲 突,结果炎帝大败,黄帝成为黄河中下 游各部落联盟首领。经过兼并融合,到 战国时期已形成统一的华夏族,而华夏 族是汉族的前身,日后发展成为中国民 族的主体民族,所以中华民族称自己是 炎黄子孙。

5. 秦始黄陵的历史故事 秦始皇陵东侧约三里处出土的兵马俑,如同真人真马一样大小,威武雄壮,栩栩如生。这些数以千计的陶人陶马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呢?

据说秦始皇二十二岁统一中国后,就下令大规模地为他修建陵墓。因骊山风光秀丽,加上山阳产玉,山阴多金,金玉双全,正符合他的迷信思想,所以他把墓地选在骊山北麓。他不仅从全国调来七十多万“刑徒”,还从山东、河南等地征来大量民夫。修建期间,秦始皇还下诏令李期提前征集数千对童男童女准备为他殉葬。李斯见了诏书,吓得目瞪口呆。他想,征集这么多人殉葬,必定会遭到百姓强烈反对。百姓一旦起来造反,秦朝江山难保。但如不照办,得罪了春始皇,自己必死无疑。想来想去,只好上书说:“臣李斯,冒死直言,君征如此众多童男童女殉葬,必使天下骚乱,不如改用陶殉,以保大秦江山平安。”秦始皇觉得也有道理,就改变原意,立即下旨令李斯征集全国能工巧匠,烧制规模宏大的出巡仪仗队,而且要求烧制出的陶人陶马要和真人真马一样大小。

几天后,李斯从民夫中挑选出数百名烧制砖瓦的工匠,向他们宣读了圣旨,命令他们按期烧好陶人、陶马。如若不然,定杀不赦。

但是这些工匠只会烧砖瓦,谁也没有烧制过陶人陶马,他们试烧多次都没有成功。一百多名工匠因此被砍了头。在被杀的工匠中,有个老工匠想出一个办法,在临死之前告诉了他的儿子,要他单窑分段烧制。儿子含泪埋了父亲后,便按照父亲生前的嘱咐,单窑单俑分段烧制,烧成以后再组合。采用这个办法后,陶人陶马终于烧制成功了。

试验成功后,工匠们齐心协力,夜又继日,把几千件陶人、陶马终于按期丛部烧制出来了,并按照李斯的要求,把这些陶俑排列成整齐的队形。

秦始皇驾崩以后,秦二世胡亥继承了帝位。他怕工匠们泄露墓中秘密,便暗地把秦始皇灵枢运入墓中,然后下令叫所有参加修建陵墓的人,一齐到墓中看戏,并领取赏金。可怜那些为修建秦始皇陵墓流血流汗的工匠、民夫和刑徒,全上了秦二世的当。他们刚刚走进陵墓,便活活地被封闭在墓中,成了殉葬品。传说只有一个小伙子逃出来,他就是第一个把陶俑烧制出来的人。因为秦始皇陵墓里的水道是他修砌的,所以当他见情况不妙时,便钻进了水道,直到天黑时才逃出来。后来他流浪中关,依靠烧制瓦盆、瓦罐和瓦瓮(关中放面的器具)为生。直到如今,这些陶制品在关中农村还很受欢迎哩。

6. 黄陵历史变迁历史人物记载 有史记载的黄帝祭祀最早在战国初期,秦灵公三年(公元前422年)恢复祭祀黄帝和炎帝。汉武帝即位初年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规模最宏大。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臣祭祀,并带上他亲笔写的祭黄帝”御制祝文”。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康熙亲笔用满文写了祭黄帝祭文,同汉文翻译一并刻在石碑上。1912孙中山自撰并书写了祭陵祠,委派十五人祭黄帝陵代表团祭陵。1937年,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1949年后中央多次派员到黄帝陵祭祖。

改革开放后,海外华人寻根祭祖,纷纷来到黄帝陵。1992年8月,黄帝陵整修工程破土动工。陕西省 *** 开展'崇敬始祖、奉献爱心'捐资活动,海内外炎黄子孙纷纷捐助。黄帝陵基金会共收到海内外各界团体、民众捐资三千多万元人民币。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爱国之心、怀祖之情如沮水长流。

7. 秦始黄陵的历史故事 秦始皇陵东侧约三里处出土的兵马俑,如同真人真马一样大小,威武雄壮,栩栩如生。这些数以千计的陶人陶马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呢?

据说秦始皇二十二岁统一中国后,就下令大规模地为他修建陵墓。因骊山风光秀丽,加上山阳产玉,山阴多金,金玉双全,正符合他的迷信思想,所以他把墓地选在骊山北麓。他不仅从全国调来七十多万“刑徒”,还从山东、河南等地征来大量民夫。修建期间,秦始皇还下诏令李期提前征集数千对童男童女准备为他殉葬。李斯见了诏书,吓得目瞪口呆。他想,征集这么多人殉葬,必定会遭到百姓强烈反对。百姓一旦起来造反,秦朝江山难保。但如不照办,得罪了春始皇,自己必死无疑。想来想去,只好上书说:“臣李斯,冒死直言,君征如此众多童男童女殉葬,必使天下骚乱,不如改用陶殉,以保大秦江山平安。”秦始皇觉得也有道理,就改变原意,立即下旨令李斯征集全国能工巧匠,烧制规模宏大的出巡仪仗队,而且要求烧制出的陶人陶马要和真人真马一样大小。

几天后,李斯从民夫中挑选出数百名烧制砖瓦的工匠,向他们宣读了圣旨,命令他们按期烧好陶人、陶马。如若不然,定杀不赦。

但是这些工匠只会烧砖瓦,谁也没有烧制过陶人陶马,他们试烧多次都没有成功。一百多名工匠因此被砍了头。在被杀的工匠中,有个老工匠想出一个办法,在临死之前告诉了他的儿子,要他单窑分段烧制。儿子含泪埋了父亲后,便按照父亲生前的嘱咐,单窑单俑分段烧制,烧成以后再组合。采用这个办法后,陶人陶马终于烧制成功了。

试验成功后,工匠们齐心协力,夜又继日,把几千件陶人、陶马终于按期丛部烧制出来了,并按照李斯的要求,把这些陶俑排列成整齐的队形。

秦始皇驾崩以后,秦二世胡亥继承了帝位。他怕工匠们泄露墓中秘密,便暗地把秦始皇灵枢运入墓中,然后下令叫所有参加修建陵墓的人,一齐到墓中看戏,并领取赏金。可怜那些为修建秦始皇陵墓流血流汗的工匠、民夫和刑徒,全上了秦二世的当。他们刚刚走进陵墓,便活活地被封闭在墓中,成了殉葬品。传说只有一个小伙子逃出来,他就是第一个把陶俑烧制出来的人。因为秦始皇陵墓里的水道是他修砌的,所以当他见情况不妙时,便钻进了水道,直到天黑时才逃出来。后来他流浪中关,依靠烧制瓦盆、瓦罐和瓦瓮(关中放面的器具)为生。直到如今,这些陶制品在关中农村还很受欢迎哩。

8. 简述“黄帝战蚩尤”的历史背景 1. 黄帝战蚩尤的故事,出自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在中国神话传说及东方神话之父袁珂所著《中国神话传说》中非常精彩。黄帝姬轩辕的有熊夹在神农跟九黎两部落之间。当时这三个部落是黄河中游至汾水之间最为强大的,于是争霸战开始了,姬轩辕怕两面受敌,所以他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突袭神农部落,在阪泉郊野的大战中击败了神农部落。姬轩辕乘胜挥军渡过黄河,一直挺进到九黎部落的根据地涿鹿,会战在涿鹿郊野,这是历史上最早和最有名的大战之一。中国神话学者将这场黄帝战蚩尤的大战神化,双方都动用了神仙法力,风伯、雨师都来参战。最后黄帝击败九黎部落,杀死蚩尤。这一著名战役使姬轩辕名震当时的世界,各部落酋长们称呼拥护他为“天子”,尊称他为“黄帝”。黄帝者,黄色的土地。

2.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 ,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3. 蚩尤,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酋长。相传蚩尤面如牛首,背生双翅,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牛头双角又是传统的龙文化里的龙角有相同之处。他有兄弟八十一人,都有铜头铁额,八条胳膊,九只脚趾,个个本领非凡。约在5000多年以前,黄帝在今河北涿鹿县境内,展开了与蚩尤部落的战争――涿鹿之战 ,蚩尤战死,东夷九黎部族融入了炎黄部族,形成了今天中华民族的最早主体。

9. 延安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样的啊 历史名城:延安 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黄土高原中部,是中国革命的圣地。

延安东临黄河,与山西相邻,西面与甘肃接壤。 延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五千多年前,轩辕黄帝在这里建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夏朝,延安属商州之域。

春秋战国时期延安先后属白狄、晋、魏、秦国所有,秦汉属上郡所辖。魏晋南北朝,延安先后纳入前秦、后秦、大夏的版图。

隋朝大业军间始设延安郡,唐宋为延州,明清为延安府,民国期间属榆林道。建国前,延安为陕甘宁边区首府。

1935年至1948年,延安曾是 *** 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建国后成立延安地区。

1982年延安市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1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延安地区,设立地级延安市。

延安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历史古迹方面有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保护单位--轩辕黄帝陵、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子长钟山石窟等;在自然景观方面有延安黄河壶口瀑布、全国最大的野生牡丹群和花木兰故里万花山等。 延安,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特殊位置,现存革命旧居140多处,如: *** 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王稼坪; *** 中央旧址凤凰山;以及宝塔山、枣园、杨家岭等地。

延安的民间歌舞丰富多彩,著名的有陕北民歌、安塞腰鼓、上元转九曲等,这些都为陕北农民喜闻乐见。 延安属于暖温带,年平均气温为9.3oC,夏季的延安城是避暑度假的好地方,这里每天早晚和中午的温差较大,你不妨准备几件稍厚些的衣服。

每年的7、8、9三个月是旅游的最佳时间。 *** 在延安的读书生活 我们在参加编写中国人民 *** 历史资料丛书和军队高级将领传记的过程中,曾到过一些革命纪念地收集历史资料,并采访了一些革命老人和专家学者,获益匪浅。

深感编写史书和传记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在革命圣地延安采访到的一些关于 *** 在延安时期读书生活的轶事,尤令人敬佩,催人奋进。

从凤凰山到杨家岭,从枣园到王家坪, *** 曾经使用过的书桌、书架、书箱等物品,都摆放在他的故居里。身临其境,在 *** 居住过的每一个地方,我们都仿佛能见到他博览群书、勤奋笔耕的身影。

1937年1月, *** 到达延安后,通过各种渠道从 *** 统治区购买了各类书籍和报刊,后来,他的书逐渐多起来了,直到他的书架和床上都摆不下了,只好在离他住处不远的一间平房里放了一些书,并由专人替他管理。后因日军的飞机轰炸延安,他又将存放在平房里的书转移到一个比较深的窑洞里,保护起来。

*** 读书学习和写作时非常专心,当时,延安的条件非常艰苦,冬天也很冷,有时他的手脚都冻麻了,便放一盆炭火在桌子底下,炭火经常把他的棉鞋烧坏,他把棉鞋上的火熄灭后,继续坚持读书写作。 在延安枣园 *** 故居的办公桌上,还放有一根铁条,这是在大生产运动中,延安炼出的第一炉铁的样品。

当时,延安人民怀着喜悦的心情,把这根来之不易的铁条样品敬献给 *** ,并向他报喜。 *** 十分珍爱这根铁条,爱不释手,并把它摆放在案头。

既作镇尺用,又用于健身。有时候 *** 写作时间长了,手指发酸时,他就拿起这根铁条握一握,使手指放松一下再继续写作。

在延安杨家岭 *** 的窑洞里,摆放着一张木床、一张桌子、一个书架和一个木箱,还有一些小木凳。 *** 习惯于晚上通宵的学习和工作。

当时延安没有通电, *** 晚上写文章和批阅文件,都是点着蜡烛照明,昏暗不稳的烛光使眼睛非常疲劳。他感到累了,就用双手干洗几下脸,揉一揉双眼,再到窑洞外活动活动腰腿,走一走,又回到窑洞继续写作,一直到第二天的凌晨才睡觉,上午10时起床继续学习和工作。

据几位革命老人回忆,每到星期三晚上, *** 都约10来个人,在他自己的窑洞里开哲学座谈会,当时,参加的有何思敬、艾思奇、任白戈、徐懋庸、许光达、肖劲光、陈伯钧和郭化若等人。他们围在一支蜡烛前,漫谈马列主义哲学。

每次都是 *** 亲自主持,并事先指定一个报告人,准备好发言提纲,作中心发言,然后让大家发表意见。 *** 对每个人的发言都认真听,并作笔记。

*** 酷爱学习马列主义哲学,引起了许多中高级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初步形成了党政军干部学习哲学的热潮。 *** 还经常到红军大学(后改为抗日军政大学)去讲课,他讲哲学深入浅出,讲得非常生动、活泼、有趣。

他历来都是把“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两句成语统一起来,认为教学相长。 *** 在刻苦学习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还把哲学从哲学家的书本和讲堂上解放出来,他竭尽心思不断地把唯物论辩证法用通俗、易懂、易记的语言传播出来,创造性地发展了辩证法的许多方面,如“矛盾的特殊性”、“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一分为二”、“要抓主要矛盾”、“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和“总结经验、提高认识”等等。

*** 勤奋地刻苦地钻研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始终立足于与中国革命的斗争实践相结合,对马列主义理论作出了贡献。 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 *** 在延安住了10。

1. 要黄陵县的本土文化资料 黄陵地处陕西省中部,具有得天独厚的综合发展优势。

全县总面积2292平方公里,人口12万。辖6镇1乡3个社区服务中心,191个行政村。

黄陵县 丰饶的资源是黄陵的最大优势。一是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全县土地面积348万亩,农耕地34万亩。覆盖面积64%的西部林海为陕西五大林区之一。

蕴藏其中的煤炭资源极为丰富,总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总储量27.3亿吨,年原煤产量2500万吨以上,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和陕西四大煤田之一;二是自然条件比较优越。黄陵县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属黄陵是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果园面积20万亩,年产26万吨以上,是全国绿色苹果示范基地和陕西优质苹果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黄陵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1.5%以上。三是人文资源得天独厚。

黄陵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黄陵人文景观独特,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所在地,目前拥有8个国字号招牌,黄帝陵号称“天下第一陵”,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中国黄帝祭祀文化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旅游示范区。

县境内有仰韶文化遗址276处。名冠天下的轩辕黄帝陵,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号古墓葬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天下第一陵”之美称。

簇拥黄帝陵的八万余株古柏,为全国最大的古柏群,是凝聚中华心魂的稀世瑰宝。境内还有逶迤千里的秦直道,巧夺天工的宋代石窟等,与黄帝陵庙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景观。

四是民间艺术源远流长。黄陵面花、黄陵龙鼓、霸王鞭等多种形式的艺术在国内外产生深远影响。

黄陵县属鄂尔多斯台地的一部分,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略呈倾 黄陵县 斜,分为西部梁峁、川道河谷、东部塬面三个地貌单元,平均海拔1200米。

印池(龙池) 系由沮河古道改建而成,占地300余亩,蓄水量46万立方米,满山古柏,倒映池中,与白云蓝天交相辉映,为黄帝陵平添了无限灵气。若在皎洁的月光下,则更显得纯净素朴,自古有“桥山夜月聚风光”之美誉。

而印池四周,碎石铺路,柳树成荫,更是一幽美去处。传说黄帝总在此淘洗玉玺大印,对面即为黄帝置印的印台山。

黄帝脚印 凡是来黄陵县谒陵拜祖的人,几乎都要到轩辕庙院内看一看黄帝的脚印。这双脚印留在约一米见方的青石上。

看的人总爱把自己的双脚,放在黄帝脚印上试一试,用他们的话说,这是“踩着黄帝的脚印前进。” 黄帝的这双脚印为什么能保存到今天?这里还流传着一个故事。

相传黄帝时期,当初没有衣帽,更没有鞋袜,不是用树叶遮体,便是以兽皮缠腰。黄帝也和其他的群民一样,腰间缠着兽皮,光着脚板,长年累月奔走各地,为民造福。

每到冬天,天寒地冻,黄帝出外巡察时伤脑筋光着双脚。 后来,胡巢和于则发明了了帽子和木屣,有人给黄帝也做了一双木屣。

穿起来虽比光着脚板走路好多了,但行动却有些不便,出外巡察、上山狩猎仍不能穿。到了冬天,有人给黄帝也做了一双木屐。

穿起来虽比光着脚板走路好多了,但行动却有些不便,出外巡察、上山狩猎仍不能穿。有年冬天,黄帝出外回来,脚冻烂了。

穿木屐不方便,黄帝身边的一位名叫素雀的女子偷偷用麻布给黄帝缝了个布筒。黄帝在脚上试了试,太短小了。

根本穿不上。即使如此,黄帝也不见怪,还表扬了素雀的创造精神。

素雀却十分难过,有一次她去河边担水,发现黄帝独自一人从河滩走过,留下了深深的脚印,素雀仔细一看,心里亮了。原来黄帝的脚特别大,如果按脚印做下去,就不会再小了。

于是素雀担完水,取来石刀,在黄帝脚印四周的胶泥上划了四方格,晒干后,捧回家,放在了石板上,然后按尺寸做成了一双软木作底、麻布作帮的高筒靴子。黄帝试穿后,觉得很满意。

人类第一双高筒靴子就这样做成了。黄帝十分珍爱这双靴子,平时舍不得穿它,只是遇到节日或开庆功会时才穿上它。

黄帝乘龙升天时,臣民们今璎藏在黄帝东宫。到了近代,这块刻有黄帝脚印的青石板被移到轩辕庙院内,一直保存到现在。

祭祀大殿 轩辕殿位于广场北端在总高6米的三层石台上。功能性设施都建在隐蔽处,环境得以净化。

殿院周围绿化工程独具匠心,用四季常青的成林侧柏为背景配以玉兰、丁香、连翘、迎春,强调春季景观,突出了清明时节桥山峨峨,沮水泱泱,翠柏参天。殿区融入桥山山林之中,庄严神圣,殿区内不设其他楼阁廊榭,而是凭借山川地貌与植被构成的大环境,体现出“大象无形”的境界。

大殿檐下正中悬挂着著名书法家黄苗子先生书写的隶体“轩辕殿”匾额。目前全国最雄伟、壮观的仿汉花岗岩建筑,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由36 根圆形石柱(高3.8 米)围合成40米X40米的才方形空间,柱间无墙,上履巨型覆斗屋顶,体现了“黄帝明堂”风貌。

屋顶中央有直径14 米的圆形天光。蓝天、白云、阳光直接映入殿内,整个空间显得恢宏神圣而通透明朗,殿内地面采用青、红、白、黑、黄五色花岗石铺砌,隐喻传统约“五色土”,以象征黄帝恩泽祖国大地。

整个轩辕殿形象地反映出“天圆地方。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