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我国的什么是被称为风筝之都,并且拥有请来著名的杨家埠木板年画?

来源:www.cc3x.com   时间:2023-01-27 03:48   点击:175  编辑:admin   手机版

我国的什么是被称为风筝之都,并且拥有请来著名的杨家埠木板年画?

潍坊市是举世闻名的世界风筝都。1984年4月1日,潍坊市人民政府根据美国友人大卫.切克列的建议,举办了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从此,一年一度的潍坊国际风筝会在潍坊举行,至2013年,潍坊已经连续举办了30届。1987年4月,潍坊被第五届国际风筝会主席团确定为“世界风筝都”。国际风筝联合会还作出决定,将国际风筝联合会的总部设在潍坊。

世界的风筝之都,故称“鸢都”。

潍坊共有各类旅游景点50余处,也是举办多种专项旅游的好地方。八十年代以来,在充分挖掘、整理本地民

世界风筝都

俗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新开辟了千里民俗旅游线,开创了我国民俗旅游的先河,每年都吸引着数以千计的中外游客,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民俗旅游区。旅游者在这里可以观赏到“小巧玲珑、匀称紧凑、兼有南北园林特色”的十笏园;“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书画真迹;稀世珍宝山旺古生物化石;有“东小泰山”之称的沂山风光;清澈透底、四季恒温的名泉老龙湾;堪与香山媲美的石门坊红叶;隋唐时期雕刻而成的齐鲁最大佛窟――驼山石佛造像;“寿比南山”、“人无寸高”源于此的云门山石刻大“寿”字;中国三大画市之一的杨家埠木版年画;石家庄的农家风俗和田园生活;全国唯一的风筝博物馆;“东方迪斯尼”富华游乐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青云山民俗游乐园;被称为民间艺术“三绝”的高密剪纸、泥塑、扑灰年画;全国著名的寿光蔬菜、花卉等。每年4月20日举办的潍坊国际风筝会(风筝节)期间,这里是风筝的海洋,不同肤色的人们云集鸢都,共享蓝天,可以尽情地放风筝、赛风筝、购风筝、赏风光、尝风味。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娱乐旅游和观光旅游、田园生态旅游,可使来自异国他乡的游客尽情地领略潍坊风格独特的乡土文化。

我国的山东省潍坊市被称为风筝之都。这是因为风筝是我国发明的,并且在潍坊被发扬光大。据传说风筝是鲁班发明的。在古代曾被用于军事,而现在主要用来娱乐。

我国的山东潍坊,被称为世界风筝之都,而且有著名的杨家埠木板年画。

潍坊是世界风筝的发源地,潍坊又称潍都,鸢都,制作风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潍坊风筝是山东潍坊传统手工艺珍品,民间传统节日文化习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现在世界上70%以上的风筝都是出口自潍坊。

潍坊古称潍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传统手工业发达,文化积淀深厚。潍水文化既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有自己的特色,早在明清两代就以“二百支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名扬天下,素有“南苏州北潍县”的美誉

山东潍坊吧!看见那里每年都有风筝节的

“王戈庄公社”游览记

这几天,黄岛区的一些人在朋友圈晒“王戈庄公社”一条街,称其“还原市井旧时光,寻味老街风采”。这,引起了我些许兴趣。

王戈庄,是原胶南县县城所在地。过去,常听上了岁数的人说:“我去趟王戈庄。”实际上就是去县城。那时,县城和“王戈庄”可互相指代。现在的王戈庄区域,已划分为几个居民委员会了。

据了解,早年,确实存在过“王戈庄人民公社”,后撤销,改称“王戈庄镇”。

我给一个“胶南通”朋友打电话:“咱到“王戈庄公社”去看看吧?”

朋友很爽快地说:“我带你去。这个地方,我再熟悉不过了,它承载了我童年的记忆。”在去的路上,朋友又说:“这里,离老‘一中’不远。当年,我就在‘一中’上的学。现在老‘一中’的位置,改建为博文学校了。”

现在打造的这条风俗街,有东、西两个入口。东门,在珠山路的西侧;西门,在从中医院门口往南的不远处。

从外观看,东门应是主门,门楼上方有“王戈庄公社”几个大字,上面是毛主席头像,再往上,是红色的五角星。

街道两边,“公社”时期的气氛渲染的淋漓尽致。南边的墙上,绘制了反映当年工农兵生活的图案,并配有那个年代时兴的标语:“大海航行靠舵手”、“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全民皆兵”,等等。街道上的一道过门,门旁挂着一串黄澄澄的玉米,门旁的对联是:“翻身不忘毛主席,致富感谢共产党。”

因地势而建,两边的房舍,高低错落。路的北边,几间老式平房,门口挂着“大队部”、“识字班”、“大锅饭”之类的标识牌。进入一间屋内,东墙上有一个大的相框,最上面的横额上写着:“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竖着的条幅,一边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另一边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西墙上,不规则地糊着一些当年的报纸。

陪同的朋友说:“小时候,我们家也是报纸糊墙。从机关里拣回来的旧报纸,用不了,就送给邻居了。”

有一些老的物件,多是大型的。西门入口后,但见一台石磨卧在路边,偌大的磨盘上,放着笨重的碾砣子。这种加工粮食的工具,过去村村都有。我记得俺村的石磨,放在村西的一间开放的屋子里,谁家用的时候,就过去,或人推,或套上牲口拉着转。

与磨盘相邻,有台手摇的辘轳水车,“哗啦啦”地响着流水的声音,一条小水渠把水流淌出去。这种水车,我小时候没用过。我用过的,是一根铁筒子竖到井里,筒子里装有带塞子的链条,人或牲口拉着转圈,就把水抽上来了,其原理,可能类似今天的手压水井。生产队经营的菜园里,都有这种东西,有时用牲口拉着,一天不停地转,水就连续不断地顺土渠流到菜地里去。

手推车,现在已经不用了。但一些仔细的农户,在家里的废物堆里,也许还能找到。这种东西,消失的年代还不算太远。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我在这里见到的是泥塑“小老虎”。这种玩具,过去农村大集上有卖的,装上哨子,双手往中间一挤,便发出“呜,呜”的叫声。现在的小朋友,已经没有玩的了。

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些方言小木牌,散钉在街道的许多木桩上,有几十块之多。这些方言,在诸城,高密,胶州一带,也差不多这么说,我多数都能理解。朋友以为我不是本地人,可能不懂,就故意考了我几个,还真没难住我。比如:“鬼仗”、“免跌”、“顾拥”、“扎煞”、“扎古”、“误银毛”、“将媳子”、“瞪瞪山”、“竖地溜”,等等。

街不宽,仅能容纳三、四人并排道过。正游览中,秧歌队迎面走来,彩绸飞舞,我们赶紧退到路边避让。秧歌队过后,一摆摊大哥耍起了魔术,几根魔术绳变来变去,引得众人围观,每当“见证奇迹的时候”,则欢呼雀跃!(2002.05.03)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