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王万青的人物事迹

来源:www.cc3x.com   时间:2023-03-13 18:20   点击:207  编辑:admin   手机版

铭记宗旨,以实际行动践行党员誓言

1968年,王万青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响应党的号召,自愿来到条件极为艰苦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工作。

玛曲县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处,是一个纯牧业县,平均海拔3800多米,县城海拔3400多米。王万青刚来时,玛曲的交通条件十分落后,从兰州到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合作市需要2天时间,从合作市到玛曲县也是2天的路途,从玛曲县城到50多公里外的阿万仓乡,还得多半天的路程。曾经有位领导感慨地说:“在玛曲这样艰苦的环境,即使不做贡献,能留下来,就很了不起。”许多来玛曲工作的外地干部职工,经受不住严酷环境的考验,一批一批地调离了。当年,与王万青同时来到甘南大草原的大学生有100多人,随着时间的流失,有的通过考大学、读研究生离开了,有的通过各种关系调走了,有的索性早早病退回去了,但当初被人们认为是飞鸽牌的王万青不仅留下来了,还为玛曲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曾经先后任阿万仓乡卫生院医生、副院长、院长,玛曲县卫生防疫站副站长、站长,玛曲县人民医院医生、外科主任、外妇病区主任等职。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王万青始终如一地坚守着他最初的信念--做一个有价值的人,为党和人民做出一份贡献!他多次放弃了回上海的机会,凭着对玛曲人民、对藏族同胞的深厚感情,毅然选择长期留守在高原。40多年的坚守,赢得了“草原曼巴”的亲切称呼(“曼巴”就是藏语“医生”的意思)。

扎根草原,全心全意服务人民健康

40多年来,王万青视藏乡为故乡,视牧民为亲人,克服重重困难,全心全意为牧民群众解除病痛。他曾在早春的黎明飞马奔到放牧点,抢救一名窒息昏迷的女牧民;曾爬在牛粪堆上为大出血休克的产妇实施胎盘剥离术;也曾在夏窝子(夏季放牧点)中彻夜输液,抢救心衰的新生儿。他一个人骑马完成了阿万仓全乡人畜共患的布氏杆菌病普查,给当地的牧民孩子逐一实施计划免疫,建立了全乡3000余人的门诊病历,使全乡90%的藏牧民有了健康档案,在玛曲县首开先河。在阿万仓卫生院的20余年时间里,他每年接诊病人3500余人次(当时阿万仓乡总人口3400余人),20年累计接诊7万余人。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只要牧民需要,他都义无返顾地前往,书写了许许多多为藏族群众解除病痛的感人故事。

王万青十分重视高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坚持狠抓管理、预防、培训、宣传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了让牧民少得病,他曾背着X光机、心电图机、骑马去冬窝子(冬季定居点)为牧民进行健康体检,带着显微镜做粪检查寄生虫。1981年他一人独立完成全乡布病普查任务,几个月骑马走遍全乡,风雨无阻。1985年阿万仓四苗接种率达到85%,成为当时玛曲县乃至甘南藏族自治州计划免疫工作的先进典型。

他谢绝家庭、同学和朋友的劝阻,娶当地一名藏族姑娘为妻,始终不离不弃。他把自己的亲情、爱情和工作热情全部融入到养育他的草原,他的四个子女都留在了玛曲县,为了秉承他的事业,他把藏区医生的接力棒传给了大儿子,让儿子同样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留在玛曲高原为当地的牧民群众服务、为玛曲的医疗事业奉献。

40多年的坚守,换来的是藏族同胞的尊重和认同,让当地的牧民群众视他为自家人,完完全全接纳了他。天葬,是藏族同胞最普遍采用的丧葬方式,一个人死后被背上天葬台,把身体的全部奉献给大自然中的鹰鹫才算是走完了人生的最后历程。天葬时,只有死者最亲的人和族人可以在场。王万青不仅可以在现场,而且死者家属还能按照他的指点,解剖尸体,让他查看病变部位。43年来,藏族人民和妻子真挚的爱和包容,给了王万青强有力的支撑,成为他留下来的动力和源泉,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自己的医学专长最大限度地回报了当地群众,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

立足岗位,成就不凡业绩

王万青十分重视业务学习和科学研究,积极参加野战外科学习班、心电图诊断、骨科、外科、急救急诊等学术培训班。自费购买了一套俄文原版《医学百科全书》,翻译医学资料10余万字。在国家级和地方各级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部分论文获奖外还引起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所及国外医界关注。作为玛曲藏区的一名基层医生,王万青能在某些医学课题方面有所发现和创新是非常不易和难得的,他也因此成为甘南藏族自治州医疗卫生行业历史上第一个正高级职称获得者。

在临床上,王万青是一个真正的多面手。在医疗设备不足、卫生院基础设施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他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度的责任心,成功救治了无数个生命垂危的患者。1982年他成功抢救一名满口血痰,呼吸困难的急性高原肺水肿男性牧民。1984年秋,由他主刀成功抢救一名腹部外伤、肠坏死、休克的10岁藏族儿童,这至今在玛曲乡下是首次。在玛曲县人民医院任外科主任期间,他主刀或主持参与颅脑、颈、胸、腹、骨、妇产、五官科等各类手术数千例,有些手术填补了玛曲乃至甘南高原外科手术空白。

王万青不仅自己坚持学习,也十分注重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在任阿万仓乡卫生院院长期间,他试行病例讨论制度,举办卫生院人员业务及英语知识培训班,提高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卫生人才。 王万青常说“祸莫大于丧失信念”。如果说在1968年那个特殊的年代,做出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报效祖国的决定,是当时所有热血青年都会做的事情,那么,能够在以后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始终如一日地坚守当初立下的誓言,坚守医生的职业道德,坚守对家庭的责任承诺,这份执著与坚定,却不是每一个热血青年都能做得到的。43年来,对党的坚定信念支撑他一路走来!王万青如今已年近七旬,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片草原,奉献给了玛曲的卫生事业和这里的人民。他说:“我感谢玛曲草原人民给了我人生的意义,我感谢伟大的祖国让我继续一个上海人的草原故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