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

来源:www.cc3x.com   时间:2023-02-22 09:59   点击:293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指以中国为主要区域,形成的具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联系、稳定经济活动特征和心理素质的民族综合体。主要包括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

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增进国家认同。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强大精神力量。

习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不

断挖掘和大力弘扬各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和精神,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引导各族人民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

持续深化正确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教育,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人们的心灵深处。

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发展史教育,引导各族群众自觉以民族大义为念、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重,把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发展繁荣。

二、什么是民族观

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看法和观点。民族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人们的世界观在民族和民族问题上的反映。

世界观大致可以归为两大类:一是唯心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前者用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民族和民族问题,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资产阶级的民族观属于这一类;后者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民族和民族问题,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民族观就是这样的民族观。

民族观不同,对待和处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纲领、政策也不同。从一个阶级及其政党所制定和执行的民族纲领、政策中,可以考察出这个阶级及其政党的民族观。同样,从人们对待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具体行为中,也可以看到他们的真实的民族观。

三、概述先秦时期华夏族形成时期的民族观念,并试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过程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夷夏观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并成为“天下”观念的重要组成部份,对夏商周三朝处理民族关系、构筑统治体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夷夏观最早是在华夏族中诞生的,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一)以文化和分布区域的不同来认识、区分民族的观念

先秦时期人们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认识,是夷夏观产生的基础。对于先秦时期人们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认识,先秦时期人们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这种划分,尽管在夏商周三代之后存在一些明显的变化,但却对中国古代历朝各代认识、区分周围众多的民族形成了重大的影响,“四夷”、“蛮夷”、“戎狄”、“夷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西南夷”等等名称,虽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具体所指,但基本上是用来指称边疆的所有民族,或某一个区域内的众多民族。

“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的划分对后代形成了重大的影响,但它和我们现代用来区分民族的一些理论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差别主要表现在“五方之民”划分的依据主要是物质文化特点的不同,而不是人种或血缘方面的原因。

(二)协调民族关系的天下观

既然“天下”之民被分为了五大部分,那么认识、协调这些民族之间的关系自然也成为了夷夏观需要考虑的问题,而这些则被纳入到了天下观之中。

出现了“天下”的观念,用来指称“天”所覆盖下的大地、人类社会及世间万物。最迟在商代,“天”就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主宰,被称为“天帝”,成为了人们占卜询问的对象,而“王”则是受命于“天”对“天下”实施统治的统治者,后演变为“天子”。

先秦时期的天下观不仅是夏商周三代构筑统治体系的理论指导,而且也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因而它不仅成为了先秦时期夷夏观形成的基础,同时也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三)“华夷之辨”的观念

天下观只是为在华夏族基础上形成的夏商周三代提供了一个构筑和维系“天下”统治体系的原则,其中“礼”,也即代表中原地区华夏族文化的价值观念、礼仪制度等的确立和运行是一个重要的条件,为了确保“礼”的运行,先秦时期的夷夏观又派生出了两项重要的内容:一是以“内诸夏而外夷狄夷狄”为特点的“华夷之辨”的观念;二是“用夏变夷”的思想。

所谓“华夷之辨”的观念主要是试图通过一些政策措施,将“五方之民”限定在各自生活的区域内,以保证“礼”在华夏族区域内的正常运行不会因为其他民族的内徙而遭到干扰或破坏。

(四)“用夏变夷”的思想

如果说“华夷之辨”观念所表现出的是一种防守的态势,那么先秦时期夷夏观的“用夏变夷”思想则更多的体现出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

所谓“用夏变夷”是指用华夏的礼仪制度去改变夷狄。既然夷夏是以文化的不同而区分的,夷夏自然也就可以相互变化,即可以通过文化的传播达到化“夷”为“夏”的目的,这就是“用夏变夷”思想形成的基础。

先秦时期夷夏观的上述四项主要内容,不仅是夏商周三代处理民族关系、构筑统治体系的指导思想,并进而对三代疆域的形成构成了重大影响,而且也这些观念也为后代所广泛继承,对历朝各代经营边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华夷之辨”和“用夏变夷”两项内容。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