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丹霞地貌气候特点?

来源:www.cc3x.com   时间:2023-06-25 14:44   点击:139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丹霞地貌气候特点?

从丹霞地貌分布与气候的关系来看,丹霞地貌最集中分布在我国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河网发育,河流对山地的侵蚀以及岩石差异分化会形成凹槽和岩穴的特点。此外,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与青藏高原高寒气候3种气候的过渡地带,也是丹霞地貌密集地带,这里气温、降水和风等要素变率很大,红层在剧变的“外力”作用下,形成的丹霞地貌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有所不同

二、丹霞地貌的特点

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

三、丹霞地貌的特点是什么,还有哪些地貌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即以陆相为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不限制红层年代)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目前该定义被大多数学者们接受,也可表述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

丹霞地貌在我国广泛分布,目前已查明丹霞地貌1005处,分布于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均有分布;最低海拔可以形成于东部的海岸带,最高海拔可以出现在4000m以上的青藏高原上。但相对集中分布在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地区。除中国外,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中国分布最广。1928年,冯景兰等将构成丹霞山的红色地层及粤北相应地层命名为“丹霞层”。1938年陈国达首次提出“丹霞山地形”的概念。1939年陈国达正式使用“丹霞地形”这一分类学名词,以后丹霞层、丹霞地形(地形即地貌)的概念便被沿用下来。

一般认为,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称为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1928年,冯景兰等在粤北仁化县发现丹霞地貌,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此后又有多人对其概念进行阐述。

1928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质学硕士学位的矿床学家冯景兰,在我国粤北仁化县注意到了分布广泛

丹霞山(广东省仁化县)

的第三纪(6500万年~165万年前)红色砂砾岩层。在丹霞山地区,厚达300-500米的岩层被流水、风力等风化侵蚀,形成了堡垒状的山峰和峰丛、千姿百态的奇石、石桥和石洞。[1]冯景兰意识到这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2]而“丹霞”一词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指天上的彩霞。[

百度百科上有详细介绍:

其它地貌有

喀斯特地貌

冰川地貌

河谷地貌

石林地貌等等

有非常多

四、丹霞地貌的特点及成因

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

特点 红色陡崖坡是丹霞地貌最重要的识别要素,不同形态和体量的陡崖坡组合成堡状、墙状、柱状等各类丹霞地貌的基本坡面。在幼年期和青年期丹霞地貌区,大部分陡崖坡则构成峡谷的谷壁。

基本坡面形态

自上而下分为三种类型:

(1)受近水平岩层面控制的层面顶坡;

(2)受垂直节理控制的陡崖坡;

(3)崩积岩块受重力作用形成的崩积缓坡。

产状倾斜的岩层发育的丹霞坡面则表现为“顶斜、身陡、麓缓”三种坡面。

在一些构造比较强烈的地区,岩层的倾角可能达到60-90°,则层面可构成陡崖坡。

丹霞地貌成因 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

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

五、我国的丹霞地貌有什么特点?

在我国,丹霞指的是一种有着特殊地貌特征以及与众不同的红颜色的地貌景观,其形状像“玫瑰色的云彩”或者“深红色的霞光”。

它是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的孤立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

由于我国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使丹霞地貌的发育特征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不同的气候带产生的外力组合,以及晚近地质时期环境的变迁,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丹霞地貌的发育进程和地貌特征的继承与演变。

广东丹霞山的红石世界

在1亿年至7000万年的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早期,是地壳运动最强烈的时代,南岭山地强烈隆起,丹霞山一带相对下陷,形成一个山间湖泊。

这时,四周的溪流雨水年复一年地将泥沙碎石冲入湖盆,在高温之下,泥沙中的铁在沉积中变成了三氧化二铁。在高压之下,又凝结成红色的沉积砂岩。

到了5000万年左右,又一次的地壳运动将丹霞这个湖盆抬升,湖底变成了陆地。在陆地继续抬升的过程中,岩体大量断裂,加上锦江及其支流的切割,风霜雨雪的侵蚀,坚硬的粗石砾岩与松软的粉沙砂岩出现程度不同的分化和崩塌,松软的砂岩层形成了水平槽、燕岩、书堂岩、一线天、幽洞通天等。

那些坚硬的砾岩则突出成为悬崖、石墙、石堡和石柱,如巴寨、茶壶峰、阳元石、望夫石、丹梯铁索等。千奇百怪、诡异万状的“丹霞地貌”,就在这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琢中形成了规模。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