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冰川作用下形成的景观都有哪些?请简单介绍

来源:www.cc3x.com   时间:2023-05-08 17:36   点击:211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冰川作用下形成的景观都有哪些?请简单介绍

在冰川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叫做冰川地貌.冰川地貌可以划分为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和冰水地貌,它们分别是冰蚀作用、冰川堆积作用、冰融水作用形成的地貌.

冰蚀地貌主要包括:冰川侵蚀形成的平底宽谷-冰川谷,形状类似U型,故又称为U型谷.冰川源头三面陡壁环绕,面为出口的,类似围椅的积雪洼地-冰斗;冰川谷之间或冰斗之间的长条状的尖锐的山脊--刃脊.冰斗之间或冰斗与冰川谷之间形成的角状山峰-角峰.在冰川谷地或者冰川侵蚀作用的地面上形成的石质小丘,远远望去就像羊群匍匐在地面上,故称为羊背石.羊背石往往迎冰坡缓、背冰坡陡,迎冰坡光滑、背冰坡破碎(图11-6 ).

图11-6 高原冰川侵蚀地貌

冰碛地貌主要包括:由冰川搬运、堆积下来的大小混杂的碎屑物质,叫做好圆冰碛物.冰碛物大小混杂,磨圆度较差,缺乏层理,砾石表面往往有磨光面、擦痕、压坑等冰蚀作用痕迹.冰碛物中巨大的石块,叫做漂砾.出露在冰川表面的叫表碛,夹带在冰川底部的叫底碛,夹带在冰川内部的叫内碛,位于冰川两侧边缘的叫侧碛,形成于冰川末段的叫终碛,当两条冰川汇合,两条冰川的侧碛合二为一友缓塌,分布在冰川中部向下延伸,叫做中碛.分布于冰川前缘地带,由终碛组成的弧形垄状地形,叫做终碛垄;当冰川融化退缩,形成于冰川谷两侧的,由侧碛组成的长条状垄状地形,叫做侧碛堤;当冰川融化,原来随冰川运移的表碛、中碛、内碛等都坠落到底碛上,形成的高低起伏的地形,叫做冰碛丘陵;由冰碛物组成的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的流线型丘陵,叫做鼓丘.

冰水地貌主要包括:蛇形丘--由冰下河流沉积形成的,沿冰川谷纵向延伸的蜿蜒如蛇的丘陵状地形.冰砾阜--由冰融水形成的圆形或长条形的堆积丘陵.冰砾阜阶地--由冰川边缘的河流堆积形成的分布于冰川谷两侧的阶状地形.锅穴--冰水堆积物中的埋藏冰融化后形成的圆形洼地;冰水扇--冰水河流流出冰川前端或切过终碛堤后,由于地势展宽、变缓,冰水携带的碎屑物质大量沉积形成的顶端厚、向外变薄的哪空扇形堆积体.(图11-7).

二、能不能告诉我些海洋地貌景观和冰川地貌景

根据海洋所处的不同祥伍答位置(内陆海、陆缘海、边缘海.大洋等>、不同的气候带(热带、温带.寒带)、不同的海岸类型(沙岸、岩岸、泥岸、珊瑚礁海岸等)、不同的海岸地貌,不同的海洋物理化学条件与生物条件,便形成了类型不同、功能各异的海洋景观。主要类型有滨海风光与海滩浴场、海岛景观、珊瑚礁和海洋。与旅游区景观设计关系最密切的海洋景观是海滩浴场。

冰川地貌景观是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属于气候地貌范畴。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谨慧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冰川是准塑性体,冰川的运动包含内部的运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是进行侵蚀、搬运橘猜、堆积并塑造各种冰川地貌的动力。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动力,是与寒冻、雪蚀、雪崩、流水等各种应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区的地貌景观。

三、冰川地貌的特点

中国东经120°以西,北起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南至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巨大的高原高山上,现代冰川和古代冰川都很发育,冰川及其雕塑的冰川地貌广泛分布。粗略估计,现代冰川面积总计4.4万km2,其中约五分之一分布在天山冰川区。现代雪线大体自北而南、自边缘山地向青藏高原内部升高,阿尔泰山现代雪线为海拔3000-3400m,天山3600(北坡)-4200m(南坡),祁连山4300-5200m(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昆仑山西端5500-5700m,喀喇昆仑山5000m,珠穆朗玛峰地区5000(南坡)-6000m(北坡)。第四纪冰期古雪线比现代雪线低数百至千余米,当时的冰川规模比现代冰川大许多倍,但由于内陆干旱气候限制,其分布地域仍很有限败枣,所以古冰川和现代冰川刨蚀或堆积地貌范围都不大,冰川刨蚀力弱,故冰川和槽谷均较宽浅,只是冰水堆积作用影响所至,可达河西走廊及一些内陆盆地。

地貌景观

大陆冰盖很少受下伏基岩地形的控制,冰盖形态单调,其塑造的地貌景观也不甚复杂。从冰盖中心到外围,冰川晌枯册地貌作有规律的带状分布:最内部是侵蚀区,出现大量的冰蚀湖泊,如芬兰曾是第四纪时期冰盖的中心,有千湖之国之称;此带之外鼓丘成群出现;鼓丘带之外为散乱的冰碛丘陵和冰砾阜景观,蛇形丘也分布其中;再外即为标志着古冰川边界的终碛系列和宏伟的外冲冰水平原。

冰川地貌景观

山岳冰川地貌的规模不及大陆宴宏冰盖地区,但更为复杂。因为还受山地地形以及冰缘雪蚀、雪崩和寒冻风化作用的影响。这里由上到下可分几个垂直带:雪线以上是以冰斗、刃脊和角峰为主的冰川和冰缘作用带;雪线以下和终碛垅以上为冰川侵蚀-堆积地貌交错带;最下部为终碛和谷地冰水平原(阶地)带。

冰川地貌

简介

详细内容

分类

分布特点

地貌景观

堆积地貌

目录

1摘要

2基本信息

3简介

4详细内容

高原冰川

平顶冰川

悬冰川

冰斗冰川

冰蚀地貌

5分类

6分布特点

7地貌景观

8堆积地貌

9侵蚀地貌

10参考资料

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属于气候地貌范畴。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冰川地貌

外文名

glacial landform

分类

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属于

气候地貌范畴

简介

英文:glacial landform

冰川是准塑性体,冰川的运动包含内部的运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是进行侵蚀、搬运、堆积并塑造各种冰川地貌的动力。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动力,是与寒冻、雪蚀、雪崩、流水等各种应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区的地貌景观。

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和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分现代冰川地貌和古代冰川地貌两种。前者仅限于约占陆地面积10%的现代冰川分布区;后者主要指第四纪古冰川(最大覆盖范围占陆地面积的32%)塑造的地貌。

冰川地貌是鉴别冰川作用范围和性质的标志,对研究古地理和古气候环境的变迁有重大意义。因冰碛物的工程地质特性不同于其它沉积物,故研究冰川沉积地貌有较大实践意义。

详细内容

冰川地貌

冰川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外力作用,在高山和高纬地区,这种作用尤为显著。我国虽地处中、低纬,但是在西部(大致东经102°线以西)却有巨大的高山和高原, 由于特殊的地势条件和气候条件,所以广泛发育了现代高山冰川。 据粗略计算,那里现代冰川总面积约为44000km2。北起阿尔泰山(雪线高度3000~3400m),南至喜马拉雅山(北坡雪线高度6000~6200 m,南坡为5000 m),西自帕米尔高原(雪线高度约5000 m),东到川滇横断山系(雪线高度4600~4700 m),分布着各种类型的现代高山冰川及其塑造的地貌。现代冰川是第四纪冰期古雪线较现代雪芹伍友线要低数百米甚至千余米,那时 冰川规模超过现代冰川许多倍,冰川侵蚀和堆积地貌不仅遍及我国西部山区,甚至东部一 些山地也有第四纪冰川作用的遗迹。

我国西部高山区发育的现代冰川,按其活动情况可分为两种:大陆性冰川(或称冷冰川)、海洋性冰川(或称暖冰川)。大陆性冰川受干燥大陆性气候影响 ,冰温很低,冰舌表面以下的活动层温度为-1℃到-10℃,冰内与冰下消融较弱,融水量小,冰流速度低,冰川剥蚀和搬运能力较差。海洋性冰川发育地区降水丰富,冰舌处冰温接近0℃,冰内和冰下消融强烈,冰川流动速度大,冰川剥蚀和搬运能力强。根据冰川的形态则可分为:冰斗冰川、悬冰川、山谷冰川(包括土耳其斯坦型冰川、复式山谷冰川、树枝状山谷冰川、宽尾冰川)、平顶冰川和高原冰川等。

高原冰川

高原冰川与平顶冰川主要区别在于冰川边缘有明显的冰舌向四周伸出,在斯堪的纳维亚较为明显。航摄像片86、图69反映的冰川是介于平顶冰川与高原冰川之间的过渡类型(有人认为我国西部高山、高原上发育平顶冰川,也属高原冰川的性质)。冰川中央有基岩出露的山峰,但高度不大。除此以外,冰川表面向四周倾斜,无明显起伏。航片上冰川表面色调差嫌槐别显示下伏地区的起伏情况,反映了冰川厚度不大的特点。

平顶冰川

平顶冰川又称帽状川或冰帽。一般发育在高山山体上部夷平面上。平顶冰川形如薄饼,又象白色的冰雪帽子覆盖在山顶上。边缘轮廓平滑整齐,有的则从边缘伸出短小的冰川舌。平顶冰川位于高山上部,因此几乎完全没有表碛,整个冰川表面也没有角峰f崖。冰川上层是粒雪,下层是冰川冰,一般厚度不大。分布数量少面积也较小。

悬冰川

悬冰川是现代高山冰川类型中最小的一种。面积很小,很少超过一平方公里。冰川厚度一般仅一、二十米左右,斜贴在山坡上,平面形状如盾形。

冰斗冰川

冰斗冰川是分布在高山上部洼地中的冰川。储存冰雪的洼地称为冰斗。在冰川橘谨发育前,大部分洼地是集水盆地或地势平缓的地形。当气候转冷开始发育冰川时,这里首先积累了大量的冰雪,达到一定厚度后,在自身的压力和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成冰川。图示为我国珠穆朗玛峰地区典型的冰斗冰川。

冰斗冰川的轮廓近似卵圆形或三角形,表面微凹,向粒雪盆(雪线以上积累冰雪的洼地)出口方向缓缓倾斜,而其它三个方向都由陡峭山坡环绕。冰斗冰川没有或仅有短小的冰川舌,冰舌面积小于粒雪盆面积。有长大的冰舌沿谷地延伸的冰川,称为山谷冰种。介于冰斗冰川和山谷冰川之间的类型,称为冰斗-山谷冰斗。冰斗冰川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发育在谷地两侧山坡盆地中的,称谷坡冰斗冰川;一种是发育在主谷的源头,称谷源冰斗冰川。相邻的三个以上谷源冰斗冰川包围着一个尖锐的角锥头山峰,称为角峰,平面图形呈放射状。

冰蚀地貌

冰蚀地貌是指第四纪冰川作用所遗留下来的地貌。第四纪冰种形成的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这些地貌主要有冰斗、角峰、刃脊,冰川谷等。[1]

分类

冰川地貌按成因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两类。

现代冰川作用区的冰体部分按形态分为:

①大陆冰盖。面积>50000公里的陆地冰体,如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

②冰帽。数千公里至50000公里的陆地冰体,规模巨大的山麓冰川和平顶冰川都可发育为冰帽;

③山地冰川。又分为冰斗冰川、悬冰川、谷冰川、平顶冰川和山麓冰川等。冰川消融可形成冰面河流、冰塔林和表碛丘陵等冰川融蚀地貌。

形成机理图1

冰川侵蚀地貌一般分布于冰川上游,即雪线以上位置,形态类型有角峰、刃脊、冰斗、冰坎、冰川槽谷及羊背石、冰川刻槽等磨蚀地貌。冰川(包括冰水)沉积地貌分布于冰川下游,形态类型包括终碛垅、侧碛垅、冰碛丘陵、冰碛台地、底碛丘陵和底碛平原、鼓丘与漂砾扇,以及由冰水沉积物组成的冰砾阜、蛇形丘、冰水阶地台地和冰水扇等。大陆冰盖和山地冰川的地貌组合有较大差异。前者冰体从中心向四周流动,以冰盖前缘广泛发育冰碛(尤其是终碛)、冰水堆积地貌和大面积的冰蚀凹地为特征,没有侧碛垅,只有在孤立的冰原岛山地区才出现冰蚀地貌。

山地冰川受地形限制,与周围基岩接触面大,造成的冰蚀地貌类型众多。此外,山地冰川地貌的分带性也比大陆冰盖和冰帽的地貌分带性强,有明显的垂直分带和水平分带。在冰川纵剖面上,从山体中心到冰川外围,依次为角峰――冰斗――冰坎――羊背石――磨光面――底碛平原或丘陵――终碛垅――冰水扇;在横剖面上,从高到低依次为刃脊――槽谷肩――冰蚀崖――侧碛垅――冰床(底碛平原或丘陵)。山地冰川地貌的发育程度与气候条件、原始地形和新构造运动有关。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山地新构造强烈,地形陡峻,则冰蚀作用强盛,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较发育,但因冰期后流水作用较强,破坏较严重;在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地形较和缓,则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发育较差,但后期流水侵蚀弱,冰川地貌易于保存。

分布特点

中国东经120°以西,北起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南至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巨大的高原高山上,现代冰川和古代冰川都很发育,冰川及其雕塑的冰川地貌广泛分布。粗略估计,现代冰川面积总计4.4万km2,其中约五分之一分布在天山冰川区。现代雪线大体自北而南、自边缘山地向青藏高原内部升高,阿尔泰山现代雪线为海拔3000-3400m,天山3600(北坡)-4200m(南坡),祁连山4300-5200m(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昆仑山西端5500-5700m,喀喇昆仑山5000m,珠穆朗玛峰地区5000(南坡)-6000m(北坡)。第四纪冰期古雪线比现代雪线低数百至千余米,当时的冰川规模比现代冰川大许多倍,但由于内陆干旱气候限制,其分布地域仍很有限,所以古冰川和现代冰川刨蚀或堆积地貌范围都不大,冰川刨蚀力弱,故冰川和槽谷均较宽浅,只是冰水堆积作用影响所至,可达河西走廊及一些内陆盆地。[1]

地貌景观

冰川地貌景观

大陆冰盖很少受下伏基岩地形的控制,冰盖形态单调,其塑造的地貌景观也不甚复杂。从冰盖中心到外围,冰川地貌作有规律的带状分布:最内部是侵蚀区,出现大量的冰蚀湖泊,如芬兰曾是第四纪时期冰盖的中心,有“千湖之国”之称;此带之外鼓丘成群出现;鼓丘带之外为散乱的冰碛丘陵和冰砾阜景观,蛇形丘也分布其中;再外即为标志着古冰川边界的终碛系列和宏伟的外冲冰水平原。

山岳冰川地貌的规模不及大陆冰盖地区,但更为复杂。因为还受山地地形以及冰缘雪蚀、雪崩和寒冻风化作用的影响。这里由上到下可分几个垂直带:雪线以上是以冰斗、刃脊和角峰为主的冰川和冰缘作用带;雪线以下和终碛垅以上为冰川侵蚀-堆积地貌交错带;最下部为终碛和谷地冰水平原(阶地)带。

堆积地貌

• 类型

冰川沉积包括3类:冰川冰沉积,冰川冰与冰水共同作用形成的冰川接触沉积,以及冰河、冰湖或冰海形成的冰水沉积。这些沉积物在地貌上组成形形色色的终碛垄、侧碛垄、 冰碛丘陵、 槽碛、鼓丘、蛇形丘、冰砾阜、冰水外冲平原和冰水阶地等。

冰碛垄和冰碛丘陵

形成机理图1

终碛和侧碛是在冰川末端与边沿堆积起来的冰碛垄,标志着古冰川曾达到的位置和规模。冰川前进时形成的终碛垄规模一般很大,高数十米至二、三百米,其组成物质常包括相当数量的冰期前河相或湖相沉积。它们是冰舌前进时被推挤集中起来的,剖面上常出现逆掩断层、褶曲或焰式构造,故属变形冰碛。以这种变形冰碛为基础的终碛垄又被专门命名为推碛垄,属前进型终碛。如果几次冰进达到同一位置,终碛叠加变高形成锥形终碛。贡嘎山西坡(见彩图)贡巴冰川前有一典型的锥形终碛。冰川后退时形成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冰退终碛,一般比较低矮,不易出现包含变形冰碛的推碛垄。大陆冰盖的终碛可连续延伸几

冰川地貌:极地或高山地区地表上多年存在并具有沿地面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

冰川多年积雪,经过压实、重新结晶、再冻结等成冰作用而形成冰川地貌。它具有一定的形态和层次,并有可塑性,在重力和压力下,产生塑性流动和块状滑动。

冰川地貌是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属于气候地貌范畴。

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告陪老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乱伏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和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分现代冰川地貌和古代冰川地貌两种。

我国虽地处中、低纬,但是在西部(大致东经102°线以西)却有巨大的高山和高原, 由于特殊的地势条件和气候条件,所以广泛发育了现代高山冰川。北起阿尔泰山(雪线高度3000~3400m),南至喜马拉雅山(北坡雪线高度6000~6200 m,南坡为5000 m),西自帕米尔高原(雪线高度约5000 m),东到川滇横断山系(雪线高度袜升4600~4700 m),分布着各种类型的现代高山冰川及其塑造的地貌。

形成机理

冰川地貌按成因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两类。

冰川地貌按成因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两类

现代冰川作用区的冰体部分按形态分为:

①大陆冰盖。面积>50000公里的陆地冰体,如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

②冰帽。数千公里至50000公里的陆地冰体,规模巨大的山麓冰川和平顶冰川都可发育为冰帽;

③升绝慎山地冰川。又分为冰斗冰川、悬冰川、谷冰川、平顶冰川和山麓冰川等。冰川消融可形成冰面河流、冰塔林和表碛丘陵等冰川融蚀地貌。

冰川是一种巨大的流动固体,是在高寒地区由雪再结晶聚积成巨大的冰川冰,因重力这主要因素使冰川冰流动,成为冰川.

按照冰川的规模和形态, 冰川分为大陆冰盖 ( 简称冰盖)和山岳冰川(又称山地冰川或高山冰川)。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地球的高纬和中纬山地区。其类型多样,主要有悬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属于气候地貌范畴。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吵敬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宏漏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

冰川地貌是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属于气候地貌范畴。地球陆地禅悄冲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运桐,主贺歼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