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州是不是军事要地?

266 2024-03-18 21:45 admin   手机版

一、贵州是不是军事要地?

在云南和东南亚经济尚未发展起来的当下,贵州的战略地位并不重要。

南宋以后,西北和中原大量人口南迁,南方少数民族也相应南迁。云南和东南亚的人口和经济发展迅速。

到了明朝,云南、越南、中原王朝都爆发了战争。此后,贵州在中国的整体战略中一直非常重要,相当于汉唐时期的河西走廊。

唐朝有句名言:失去河西走廊,就失去了西北的一切。因为贵州是中原、华东通往云南、缅甸、老挝等地的唯一通道,也居高临下地牵制着中原、华东经广西通往越南、泰国的唯一通道最窄的一段。

而且我国其他地理上的自然灾害只适合短期战略防御,交通运输困难,补给无法就地解决,不适合长期驻军(如秦岭、巫山等。).而贵州,水土等农耕条件好,人口多,不仅是巨大的自然危险,也适合大量驻军作为前进基地。

如果中原控制了贵州,就会威慑云南、广西和东南亚。相反,贵州一旦被西南军阀控制,就会很麻烦。历史上的吴之乱和蔡锷护国运动,都是因为对贵州的控制,造成了大气候。

事实上,孙中山两次护法运动的失败,与他未能争取到云贵两省军阀的支持有直接关系。即使在北伐时,如果贵州没有提前响应革命,广西革命军进入湖南也无法保证侧翼安全,只好先攻占困难重重的贵州,严重影响北伐进度。

明朝因为先占领贵州,明军占了先机,战争直接进入云南和越南。结果云南战败纳入管辖,越南接受了对明朝的封爵。

另一方面,如果云南和越南联合起来,先占领贵州,再重兵保护,背后又有庞大的人口和经济支持,战线很可能会长期卡在桂黔渝。

同时明朝还要和北方的蒙古势力作战,那么明朝西南的历史恐怕要改写了!由于唐朝灭亡后至明朝建立的400多年间,云南不在中原王朝管辖之下,越南和东南亚人口和经济发展迅速,实力迅速崛起。

这一地区的安全和管理在明代一直是一个重大问题。所以明朝决定建贵州为特别省,目的是让中央政府直接控制这个战略要地。

现在贵州有两个县名,一个是镇远,一个是镇宁,都是明军去云南时的重要兵站。留下的名字在贵州的所有交通线上都随处可见带“镇”字的,多是明朝的,意为“平定远方”。

还有很多小一点的驿站,贵阳郊外著名的“青岩古镇”就是明军的补给站。因为当地盛产大豆,军队长期大量采购也催生了著名的“青岩豆腐”,流传至今。

贵州安顺至今还有不少“驻军”,都是明朝驻军留下的。很多人至今还保留着明代华东汉族的语言、生活习惯和服饰。他们是当时明朝卫戍部队的后代。

这些驻军和守备的主要目的是作为军队离开云南和越南的前进基地。但不反对当地的少数民族。

抗日战争中,日军占领桂林后,派兵北上占领了戒备不森严的贵州独山县。但之后他们北上了,虽然没有找到军队。

但是我被这里的山震惊了。回到独山县城后,他立即撤出桂林,主动放弃独山县(独山县位于贵州山区南缘,在一个朝南的喇叭口上,随时会受到西、北、东三面的攻击,但他自己攻不下)。

由于贵州特殊的地形和众多的少数民族,在整个抗战期间,日军始终没有做出占领贵阳,从南面进攻重庆的战略部署。

据说蒋介石在抗日战争的时候来过贵阳,去过鸿福寺烧香祈福。日军得到情报,从占领区派飞机轰炸,却在贵州一望无际的群山上空差点迷路。

终于找到了贵阳,但是根本找不到黔灵山和鸿福寺,于是派飞机下去找,但是很快就回来了:没有高射炮火。

但山区气流极强,方向混乱多变,所以飞机低空飞行时会很容易坠毁(当时日本战斗机很小,很轻,没有导航)。无奈之下,日军飞机高空投弹,漫无目的地飞回来。没有造成重大损失。

之后日本飞机从湖北或湖南起飞,宁愿飞越贵州轰炸昆明,也不愿轰炸贵阳。这也是贵阳在抗战时期没有遭到大规模轰炸,成为重要的、最安全的抗日根据地的原因。

桂林失陷后,白崇禧想收复家乡广西,调集20多万大军收复桂林。甚至连作战计划都已经拟定了。蒋介石突然命令白崇禧放弃。

其实蒋介石早有历史:我谅你日军也不敢入侵贵州!让它占领广西,还能拖住几个师。由于贵州防御强大,日军战线被迫拉长拉长,处处成了薄弱的“一字长蛇阵”,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日军在太平洋上节节败退,大陆受到海上威胁,于是决定撤退西南和华南的军队,保卫大陆。

由于日军已失去制海权,日军计划在广西只撤退10万兵力,绕过贵州,从黔桂湘(桂林-永州)交界的狭窄地带秘密退守湖南,再退守湖北武汉,登船渡江到华东,再向北撤退。

如果再加上驻扎在缅甸、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20万大军,30万大军很难快速通过那片狭小的区域,而贵州的东南、南部、湘西有数百万中国军队。一旦他们出去,后果将不堪设想。

于是,日军抛弃了驻扎在缅甸和越南的军队,任其自生自灭。当然,那些部队的结局毫无悬念,最后一个很惨!很多人再也不回日本了!但驻桂日军的最后行动还是被中国军队识破了,在三省交界处被军队追击拦截。

日军伤亡惨重,几乎全军覆没。中国军队乘势收复广西。事实上,如果日军不撤退,只要日军失去制海权,中国军队就可以从贵州直捣广西(广西大陆已无险可守),把广西仅有的10万日军逼到越南或海上。

那么所有日军在东南亚的陆上退路将被彻底切断,只有等死的份。这种策略可能是蒋介石牢牢占据贵州,却不让白崇禧过早收复广西的原因。多好的一招!可惜日本海上战局恶化太快,决定先撤退。

顺便提一下作者的另一个观点:

1944年初,美军已经开始进攻太平洋上的塞班岛和关岛。进攻后,美军可以掌握西太平洋的制空权和制海权,切断日军海上运输线。

日本深知这一后果有多严重,于1944年春打响了恒昌战役,目的是抢通华北至两广、连接越南和东南亚的“大陆交通线”,并准备从东南亚撤军。

这条交通线在贵州东南部,在南岭山和雪峰山之间,只有一个缺口供军队通过。但蒋介石在恒昌会战初期并没有投入太多力量保存实力,在会战关键时刻下令撤退,让出长沙、衡阳、湘中大片土地,为史学界所诟病。

但后来蒋介石在湘西、黔东南部署了大量兵力,像一把尖刀,威胁着黔东南的这个咽喉缺口(泉州、兴安)和南方的桂林、柳州、南宁。这或许可以说明,蒋当时已经看清楚,日军狂攻长沙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收缩在东南亚的势力。

日军即使占领长沙和湘中平原,也不敢向湘西方向进攻,进入贵州,不会对西南大后方和重庆构成威胁。

此外,在恒昌战役中,日军在广西按兵不动,没有试图从后方攻击中国军队。当然,他们还是据守在广西,迎接东南亚日军的撤退。

因此,蒋决定放弃长沙地区,正是为了抽调兵力扼制日军南方交通线的最薄弱环节,准备切断日军的后路。绝不能让南阳的日军大部队通过广西撤到中国,那样中国的抗战会遭受更大的损失,胜利的日子会更长(当然,那时候谁也不知道美军搞了原子弹,会结束战争。

当时东南亚和南洋岛国仍有约50万日军可经越南撤退)。我们应该坚决地把他困在东南亚。因此,笔者认为,在恒昌战役中,不在湘中平原与日军机械化部队作战,避免消耗,派兵回南是完全正确的。

最后的事实也表明,蒋的重点安排,加上美军的顺利推进,最终直接迫使广西日军由撤退转为“偷渡”,放弃了在东南亚的驻军。

后来在中国军队重兵部署的三省交界处(广西东北角)发动牵制广西日军撤退的战役,取得全部胜利,轻松收复广西。为了国家利益,学术界应该为蒋在战役中的“逃跑”罪行平反。

也许是驻扎在湘桂的几十万日军,与贵州对峙数年之苦,却始终不入较量。

1945年4月,日军开始全面溃败,驻湘日军约8万人发起湘西会战,进攻湘西雪峰山(这是一个与贵州相连的喀斯特地形地区)。其实从战略上来说,这一仗就算打赢了,对日本人的结局也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可以理解为日军失败前的“泄愤”!中国军队投入约18万人,依托地形,节节抵抗,诱敌深入,分而治之,各个击破。这场战役不仅以日军的彻底失败而告终,而且造成了抗战时期日军与中国军队伤亡比例最高的一次,日军伤亡近两万人,而中国军队的伤亡只有日军的一半。

在那之后,日本人没有发动大的攻势,直到他们投降。通过这一仗,日本人终于相信攻打贵州将是一场噩梦。

所谓行军,其实就是爬山,下山,过沟过河,再爬山...所谓推进,其实就是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去进攻,然后穿过沟壑、沟壑。推10公里,可能要攻几十个山头和沟壑。

所谓战斗,就是只能听到枪声,周围的人倒下,却看不到敌人。你只能疯狂地开枪寻找枪声。所谓占领,攻山难,连人影都没留下,不敢追击。(到处都是山洞和山路,悬崖和当地人可以用来运动,你们日本人不知道是不是死胡同)。

日军每次攻占在望的最高峰,都以为苦难终于结束了。但当他们爬到山顶时,他们向前望去,还有另一个山沟和山峰等着他们去战斗!没有多少人能承受这种精神折磨。

(要知道,贵州不是美军打击最重的硫磺岛。它只是一个比京的小岛。但是贵州17万平方公里几乎都是一样的复杂地形!)......湘西会战后,估计能活着回去的日军会为再也不入侵贵州而“心安”!

从几部描写湘西剿匪的电视剧可以看出,精锐部队在这喀斯特山区跟熟悉地形的一方打游击战,是一场灾难。

当时解放军是靠当地老百姓打赢的。如果日军入侵贵州,贵州几百万少数民族和军队一起发动大规模游击战,那么“贵州之战”一定是日军战后最想想到的噩梦。

贵州就像是中国西南东南部的一颗巨大的钉子。易守难攻,但适合隐蔽驻军。中国在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蒋介石巧妙地将贵州的地缘力量运用到了极致。

红军长征时,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巧妙地利用了贵州的复杂地形。巧渡赤水河、金沙江,彻底摆脱薛岳十万中央军的追击。

还有更神奇的事情。贺龙率领2、6军团试图与中央红军会师,但始终被国军追击,未能实现。到了贵州乌蒙山区,贺龙毅然带一万人马进入乌蒙山区,国军四万人马跟随他进入山区。

此时正是乌蒙山的雨季,细雨不停,道路泥泞。无论军官们如何催促,部队就是赶不上红军。最讽刺的是,红军经过一个多月的迂回,毫发无损地走出了大山,却把四万国民党军队留在了茫茫乌蒙山的山路上,举步维艰!又过了10天,他们才从乌蒙山出来。红二、红六军团比以前消失的早。大步走进云南。

上帝保佑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于以重庆为核心的西南抗日大后方完全不知所措。不能说蒋介石国民政府选择重庆作为战时首都是为了管理西南地区的长期抗战。正是因为重庆南部有贵州的天然屏障保护其安全,日军才无法撼动。

作者认为:姜的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非常成功的!也许是因为蒋介石去贵阳指挥追击红军,却在贵州吃了大亏,得到了启示!这叫“熟能生巧”!两个红军的长征在贵州彻底摆脱了追兵,轻松北上。

更重要的是,红军的重生,是在贵州召开遵义会议之后,毛主席开始再次领导党和红军以及中国革命。也许这是上帝的安排。贵州就是这样一个平时默默无闻,却总是在关键时刻为中华民族发挥巨大作用的地方。

需要注意的是,云贵高原东部的喀斯特山区大部分属于贵州,与贵州相邻的一些省份也有与贵州相同的地形。

军事战略上不可能把它们分开,都是国家对这个喀斯特山区的军事和战略应用。用行政边界来确定有些战斗是否属于贵州边界是没有意义的。

二、马六甲海峡位于地区的哪个区域?马六甲海峡位?

马六甲海峡是位于东南亚的一个重要海峡,其东北端位于马来半岛的新加坡海峡,西南端则进入印度洋。马六甲海峡的长度约为800公里,宽度约为40公里至330公里不等,深度约为25米至40米。

马六甲海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每年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全球贸易航运通过该海峡,连接亚洲、欧洲、中东和非洲。它也是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运输通道之一,贸易往来经过该海峡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位置和航道繁忙程度也影响了该地区的安全和政治稳定。多个国家在该海峡附近拥有领土主张,包括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历史上,该海峡也曾是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海盗活动区域。

三、避开马六甲海峡的人工海峡?

克拉地峡运河

克拉地峡运河(规划中),位于泰国的春蓬府和拉廊府境内的一段狭长地带。是马来半岛北部最狭窄的地方,宽仅56公里。北连中南半岛,南接马来群岛,地峡以南约400公里(北纬7度至10度之间)地段均为泰国领土,最窄处50多公里,最宽处约190公里,最高点海拔75米。

拟建的克拉运河,全长102公里,400米宽,水深25米,双向航道运河,横贯泰国南部的克拉地峡。运河建成后,船只进入太平洋不必穿过马六甲海峡,绕道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可直接从印度洋的安达曼海进入,航程至少缩短约1200公里。

一旦建成,所有原本要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可以将航程减少1200公里。对于中国、日本、韩国等国的商业贸易都将造成重大影响,尤其是在2016年,马六甲通行船只达到了惊人的84000艘,快速接近马六甲的最高容量。

四、马六甲海峡的气候?

马六甲海峡地区气候湿热,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年平均降雨量由1941毫米到2565毫米不等。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五、马六甲海峡的位置?

位于马来半岛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的漫长海峡,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三国共同管辖。马六甲是马来西亚近代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交通港埠,国际上习惯用它称呼该海峡。区别:新加坡海峡只是其中的一小段。

海峡呈东南-西北走向。它的西段属缅甸海,东南端连接南中国海。海峡全长约1080千米,西北部最宽达370千米,东南部的新加坡海峡里最窄处只有37千米,是连接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国际水道。

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海(从新加坡到台湾附近)的油轮是经过苏伊士运河的3倍、巴拿马运河的5倍。马六甲海峡对于日本、中国、韩国,都是最主要的能源运输通道,是"海上生命线"。(注意:被西方国家誉为海上生命线的是霍尔木兹海峡)

重要港口:新加坡港;马来西亚皇京港(中国电建集团在此承建一个深水码头)。

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的海峡

面积

约65000平方千米

六、马六甲海峡的历史?

马六甲海峡有悠久的历史。约在公元4世纪时,阿拉伯商人就开辟了从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

经过南海到达中国的航线。他们把中国的丝绸、瓷器,马鲁古群岛的香料,运往罗马等欧洲国家。公元7-15世纪,中国、印度和中东的阿拉伯国家海上贸易船只,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

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开辟了大西洋至印度洋航线。

马六甲是马来西亚近代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交通港埠,国际上习惯用它称呼该海峡。

1869年,苏伊士运河贯通,大大缩短了从欧洲到东方的航路。马六甲海峡的通航船只急剧增多。过往海峡的船只每年达10万多艘,成为世界最繁忙的海峡之一。

七、马六甲海峡最深?

37米左右。马六甲海峡,又译做麻六甲海峡(英语:The Strait of Malacca;马来语:Selat Melaka):是位于马来半岛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的漫长海峡,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三国共同管辖。

马六甲是马来西亚近代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交通港埠,国际上习惯用它称呼该海峡。区别:新加坡海峡只是其中的一小段。海峡呈东南-西北走向。它的西段属缅甸海,东南端连接中国南海[5]。海峡全长约1080千米,西北部最宽达370千米,东南部的新加坡海峡里最窄处只有37千米,是连接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国际水道。

八、马六甲海峡全长?

马六甲海峡是位于马来半岛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的漫长海峡,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三国共同管辖。

马六甲是马来西亚近代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交通港埠,国际上习惯用它称呼该海峡。区别:新加坡海峡只是其中的一小段。海峡呈东南-西北走向。它的西段属缅甸海,东南端连接南中国海。海峡全长约1080千米,西北部最宽达370千米,东南部的新加坡海峡里最窄处只有37千米,是连接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国际水道

九、马六甲海峡好望角?

两者风马牛不相及。

马六甲海峡位于亚洲,是马来半岛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的漫长海峡,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三国共同管辖。

好望角位于非洲,意思是“美好希望的海角”,是非洲西南端非常著名的岬角,北距南非共和国的开普敦市52千米。因多暴风雨,海浪汹涌,故最初称为“风暴角”。

十、马六甲海峡在哪?

  在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有一条细长的水道,呈东南—西北走向。它的西北端通安达曼海,东南端连接南海。这就是马六甲海峡。海峡全长约l080公里,西北部最宽达370公里,东南部最窄处只有37公里。马六甲海峡,因沿岸的马六甲古城而得名。马六甲城原是个小渔村,位于马来半岛南岸,从15世纪中期起,开始兴旺起来,建立了满刺加王国,统一了马来半岛。到16世纪初,马六甲城已十分繁华,不亚于当时的威尼斯、亚历山大和热那亚等地中海名城。

  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要道,亚、非、澳、欧沿岸国家往来的重要海上通道,许多发达国家进口的石油和战略物资,都要经过这里运出。

  海峡处于赤道无风带,全年风平浪静的日子很多,有利于航行。海峡底质平坦,多为泥沙质,水流平缓,容易发生淤积。水下有浅滩与沙洲,巨轮搁浅事故时有发生。有人预计,由于两岸泥沙迅速淤填,在1000年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可能相接,马六甲海峡有可能在地球上消失。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马六甲海峡有悠久的历史。约在公元4世纪时,阿拉伯人就开辟了从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经过南海到达中国的航线。他们把中国的丝绸、瓷器,马鲁古群岛的香料,运往罗马等欧洲国家。公元7~15世纪,中国、印度和阿拉伯国家海上贸易船只,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

  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开辟了大西洋至印度洋航线。1869年,苏伊士运河贯通,大大缩短了从欧洲到东方的航路。马六甲海峡的通航船只急剧增多。近年来,过注海峡的船只每年达8万多艘,成为世界最繁忙的海峡之一。沿岸的新加坡港,是世界著名大港,吞吐量为世界第四。港内码头岸线长达三四千米,可同时容纳30余艘巨轮停泊。拥有40万吨级的巨型船坞,能修理世界最大的超级油轮。

  马六甲海峡,沿岸美丽富饶。年平均气温在25℃以上,年降雨量在3000毫米左右。热带丛林遍布两岸,高达60米的常绿树随处可见。各种藤萝攀缘植物,像天罗地网缠绕在巨树之间。两岸又是热带橡胶、锡和石油的重要产地。西北端的槟榔屿,风光秀丽,被誉为“东方明珠”。

  马来半岛南端的新加坡岛形如坐狮,人们称它为“狮城”。新加坡南面濒临海峡,是南海、爪哇海与马六甲海峡间的咽喉。新加坡共和国由54个岛和9个礁滩组成。这里被海洋环抱,气温高而不炎热,茂密的树林,绿色的草地,精心、美化的环境,有条不紊地管理。可以说,找不到裸露的地面,看不见飞扬的尘土,令人信服地认为;这里是美丽的花园城市。所以,在这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年来旅游的人达一二百万,一流的卫生,一流的服务,赢得世界的赞誉。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水道,西岸是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东岸是西马来西亚和泰国南部,面积65000平方公里。海峡长800公里,其南口宽65公里,向北渐宽,到北口达249公里。马六甲海峡因在马来亚海岸上的贸易港口马六甲而得名,该城在16和17世纪时是重要的港埠。马六甲海峡南部水深很少超过37米,一般约27米,向西北逐渐变深达200米。海峡南口有许多小岛。海流终年向西北流。由于几条大河的注入,马六甲海峡水含盐度低。马六甲海峡是中国和印度之间最短的海上航道 ,也是世界水上运输最繁忙的水道之一。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