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春节的寓意是什么

来源:www.cc3x.com   时间:2023-08-08 07:07   点击:163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春节的寓意是什么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二、以 我们的节日 为题 ,写出春节.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三、春节,这个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该怎样创新才能让它既不变味有有时代气息?

中国传统过节的方式在当代社会里显得比较俗气且缺乏浪漫气息。中国传统节日要增强吸引力,改进过节理念和过节方式十分必要。所以节日文化也应当移风易俗,创立新风俗,从形式到内容更多样化。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创新传统节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前人留给我们的财富。它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者。历经了历史的沧桑。可现如今为何如此凄惨呢?在科技发展快速的时代,地球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我们的传统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传统节日要想不被历史所抛弃。就必须融合新的元素,让其符合时代的发展。

进而提升节日的内蕴。如果对传统文化只有继承,没有创新,其结果只能是文化的贫困和萎缩。根据传统节日的时间普及节日知识。本来传统节日无需教化,但是因为这个社会在一百年间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来我们熟知的文化内容,变成了一个专家之学。所以我们应该利用每个传统节日到来的时机做传统节日知识的普及,通过讲座等告诉大家怎么去过这个节日,不仅仅是西方节日吸引人,我们传统节日也很吸引人。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节日德育活动。比如春节开展孝亲活动

其实我们中学课文里面有很多与节日相关的课文,我们可以围绕课文的讲解加上节日知识的普及与地方民俗文化的介绍,进行生动的讲解。也可以补充课外的教材,利用节日的期间进行节日伦理教育。在学校增设传统文化修养课,我觉得我们不仅仅是品德课,我们应该让学生从情感上来喜欢我们的传统节日,来享受我们的文化遗产。文化修养传统应该包括道德传统、美育传统、技艺传统。比如舞蹈欣赏、剪纸操作等。把这个教育放在平常的日常细微行为中。那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都是希望能培养情感忠贞、志向高远、道德高尚的人,才是我们德育追求的“新人”。梁启超在上个世纪初提出“新民”说,我认为在当代中国也应将培养“新人”提到历史的高度。大家一起来,对春节,这个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创新才能让它既不变味有有时代气息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返回栏目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