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教育补贴政策?

196 2024-03-14 10:40 admin   手机版

一、教育补贴政策?

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一计划”

1.免国家教材费:按照学生所在年级教科书具体价格予以免除,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2.免学费:小学每生每年800元,初中每生每年1000元,特殊教育学生每年6000元;

二、农村小学教育政策?

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对贫困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三、2021高校教育政策?

新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来了! 】2021年高考已结束

又有一批同学即将步入大学

作为高考生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要关注哦

↓↓↓↓

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本专科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帮扶,确保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

1.国家奖学金

奖励纳入全国招生计划内的特别优秀的全日制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每年奖励6万名,每生每年8000元,颁发国家统一印制的荣誉证书。

2. 国家励志奖学金

奖励纳入全国招生计划内的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全日制本专科(含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每生每年5000元。

3. 国家助学金

资助纳入全国招生计划内的家庭经济困难全日制本专科(含预科、高职、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3300元。

4. 国家助学贷款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申请办理国家助学贷款,解决学费和住宿费,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在校期间利息由国家承担。助学贷款期限为学制加15年,最长不超过22年。助学贷款利率按照同期同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减30个基点执行。国家助学贷款分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和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有贷款需求的学生可向户籍所在县(市、区)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咨询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或向高校学生资助部门咨询办理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同一学年内,有贷款需求的学生只能选择申请办理一种类型国家助学贷款。

5. 服兵役高等学校学生国家教育资助

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招收为士官、退役后复学或入学的高等学校学生实行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学费减免。学费补偿或国家助学贷款代偿金额,按学生实际缴纳的学费或获得的国家助学贷款(包括本金及其全部偿还之前产生的利息,下同)两者金额较高者执行;复学或新生入学后学费减免金额,按高等学校实际收取学费金额执行。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以及学费减免的标准,本专科生每生每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超出标准部分不予补偿、代偿或减免。

6. 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

中央高校应届毕业生,自愿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服务期达到3年以上(含3年)的,补偿学费或代偿国家助学贷款,每生每年不高于8000元。地方高校毕业生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由各地参照中央政策制定执行。

7. 师范生公费教育icon  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

在北京师范大学icon、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的公费师范生,以及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简称优师计划)师范生,在校期间不用缴纳学费、住宿费,还可获得生活费补助。有志从教并符合条件的非师范专业优秀学生,在入学两年内,可按规定转入公费师范专业,高校返还学费、住宿费,补发生活费补助。已有部分省份也实施了地方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中西部省份地方师范院校也开展了地方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报考以上地区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可向相关院校进行具体咨询。

8. 新生入学资助项目

中西部生源的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新生可申请入学资助项目,解决入学报到的交通费和入学后短期生活费。学生可向当地县级教育部门咨询办理。

中西部地区包括: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9. 勤工助学

高校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加高校组织的勤工助学活动,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等。

10. 绿色通道

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新生如暂时筹集不齐学费和住宿费,可在开学报到时,通过高校开设的“绿色通道”先办理入学手续。入学后,高校资助部门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开展困难认定,采取不同措施给予资助。

11. 校内资助

学校利用事业收入资金以及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助资金,设立校内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校内无息借款、学费减免等资助项目,实施校内资助。

四、教育用地出让政策?

    答:教育用地,属国有划拨土地,按照现行法律规定,划拨土地转让或改变用途必须经依法标准,土地出让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高校不得擅自转让国有划拨土地,用所获收益抵偿债务。

    根据相关条文规定,建设单位使用国有土地,应当以出让等有偿使用方式取得。

    但是,下列建设用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可以以划拨方式取得:

(一)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

(二)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公益事业用地;

(三)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用地。

五、什么叫“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研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之一,已经成为当前学科发展中的一个具有深远而重大影响的潮流。一项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教育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既从宏观上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速度、规模和效益,又从微观上影响具体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益,关系到社会和个人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这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政策,它把教育与国家发展提到了一个历史从未有过的高度。科教兴国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的决策,而且是一个国家决策,这个重大决策把教育看作是国家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动力。它一方面说明教育政策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同时也告诉我们教育政策产生的影响也与日俱增。一个家庭的决策错了,最多导致一个家庭的不幸,一个地区、部门的决策就会影响一个部门和地区的发展。但现在社会活动的复杂性越来越高,很多的决策都需要国家来做出,一个国家的决策好坏不仅会影响到全国,而且还会影响到国际社会。特别是有影响的国家所做出来的决策,更是如此。[1]因此,教育政策制定的过程必须科学化。

科学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包括科学的态度、科学的内容、科学的形式、科学的方法等。教育政策的制定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制定的科学化,就是在制定教育政策的过程中,要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内容、科学的形式和科学的方法来构建教育政策。下面本文从这四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教育政策制定的科学态度

科学的态度即科学的价值取向。教育政策是基于对教育活动、教育问题和教育利益轻重缓急的主观选择。这种选择的基础就是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要解决教育政策制定的科学态度问题,首先就要解决教育政策制定主体的价值取向问题。在制定教育政策的过程中,我们要把科学、公平、法制和效率作为制定现代科学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

(一)政策制定主体要具有科学的价值取向。态度体现人的价值取向,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他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措施。政策制定主体在决定制定某项教育政策时,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充分明确制定这项政策的意义何在,它所能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是什么,能不能制定出一个相对全面的、科学的、符合教育规律的政策。如果不能够站在较高、较广、较远的层面上来解决这个价值取向问题,那么所制定的教育政策必定是不科学的,是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甚至是阻碍教育发展的。

(二)政策制定要以科学、公平、法制和效率为基础。教育政策是对教育事业的成长和发展所做出的带有全局性和指导性的行动计划,不同的利益阶层会做出不同的评价和反应。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下,教育政策的制定要兼顾科学、公平、法制和效率,并把它作为制定的价值基础。

具体来说,追求科学,就是要让所制定的教育政策符合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追求公平,就是要让所制定的教育政策最大限度地反映各种利益阶层的意志,实现政策的民主化;追求法制,就是要让所制定的教育政策与现行的法律法规相适应,并通过它来促进教育政策的实施;追求效率,就是要让所制定的教育政策能够及时、迅速地调整教育行为,促进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教育政策制定的科学内容

教育政策的制定是一项系统工程。政策制定的过程不仅需要科学的态度,所制定的政策本身也需要有科学的内容,没有科学内容的政策是没有生命力的。

(一)现实的依据。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其他政策的制定一样,必须是立足于某一范畴内的现实问题,并为了调和这一范畴内的现实矛盾而制定的。因此,教育政策的制定必须要有现实的依据。这一依据应该是教育事业中明显存在的、迫切需要改变的矛盾,或者是其他范畴内存在的但需要通过教育来改变的矛盾。这些矛盾往往是深层次的,隐性的。只有找到了主要的、客观的矛盾,教育政策的制定才找到了科学的、现实的依据,而不是出于个别领导或者少数利益阶层的主观臆想。

(二)丰富的理念。一是要具备丰富的教育科学理念。任何教育政策的制定都要受到与此相关的知识,特别是教育科学知识的制约。如果教育科学知识不足,政府就不可能制定出正确的教育政策方案,或者不可能认识到最有效的教育政策方案。教育理念是制定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制定教育政策过程中必备的重要意识。没有或者缺乏丰富的、相应的教育理念来引导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政策就不太可能深入到教育的实质性问题中去,也不太可能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二是要具备较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是影响教育政策制定和选择的最基本的因素之一。简言之,社会科学知识有利于人类理性的进步,增进人们理解和把握现实与未来的能力,从而是教育政策合理化演进的强大动力。[2]

(三)准确的内容。教育政策具有全局性和指导性,要求内容准确、可靠。这一内容包括教育政策所阐述的目标,所采用的事实、资料、数据等等。制定教育政策必须要有可靠的数据,现在最大的困难之一就是数据的缺乏。数据缺乏、统计口径和统计结构不一样、上报数据的虚假等现象很普遍。当前,我国还缺少数据公告制度,要可靠数据很不容易。因此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在内容的阐述和信息的采集问题上的准确性。例如,在制定地方性教育政策过程中,如果不充分了解本地区的教育发展实际和发展规律,不掌握准确的信息和数据,那么所制定的教育政策就很难切合并促进本地区的教育发展,甚至会破坏或阻碍本地区的教育 发展。

(四)科学的结构。结构是指事物各组成部分搭配的形式。一项教育政策需要有科学的结构,也就是组成这项教育政策的各个组成部分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搭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育政策具有科学、合理的结构,一方面能够体现政策的完整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便于教育政策在执行中被理解、把握和调控。

三、教育政策制定的科学形式

教育政策制定的科学形式是制定教育政策的组织形式,即从宏观上规划教育政策制定的基本过程,这一过程包括政策议题的认定、政策内容的表述、政策方案的选择和政策制定过程的公开等四个方面。

(一)议题的认定。教育政策研究以教育政策问题为起点。教育发展上的问题有很多,当一个教育问题上升到需要教育政策来讨论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是教育政策议题。需要解决的教育政策议题有很多,那么什么问题才能够成为政策议题呢?它受什么因素影响?一是看它影响的时间和空间,二是看问题是否清晰,三是看问题的严重程度,四是看解决问题代价的大小,五是看解决问题的方向性是不是有一个社会认可的价值取向,六是看新的政策能不能把握、调控和评估。

怎样选定政策议题呢?政策议题的认定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认定的形态,一个是认定的过程。从认定形态说,是在确定了问题情境后,再把实质问题理清楚,最后使问题形式化,也就是以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认定的过程说,是从觉察问题到界定问题再到陈述问题。[1]

(二)内容的表述。认定了教育政策议题之后,就要把为解决这个教育政策议题所准备制定的教育政策以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内容的表述要科学,一是要体现政策的权威性。政策无疑要具有权威性,要充分体现政策的原则立场和观点,这有利于政策的执行和起到应有的指导、规范作用。二是要体现政策的通俗平易。政策最终要实施到政策对象上去,因此政策的语言要通俗平易,以利于政策的理解和接受。如果措辞生硬,居高临下发号施令,就会引发政策接受对象的抵触情绪,阻碍双方的情感交流。

(三)方案的选择。对同一个政策议题可能有多个不同的政策方案,至少有正反两个方面的方案。政策方案制定出来以后,就要对备选方案进行选择。这一选择的过程也是决策过程,仍然需要科学的价值观和理性的思维来进行选择,为了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而作出的选择,或者“不惜一切代价”急躁冒进而作出的选择,都是不科学的,是非理性的。

(四)过程的公开。政策的制定不能闭门造车,不能独断专行或者主观臆想,这就要求把教育政策制定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公开。教育政策制定过程的公开是政策民主化的需要。公开教育政策制定的过程和在颁布实施前公开政策制定的结果,民主地吸纳不同利益阶层、不同专家学者的意见,是政策得以生存发展的生命线。

四、教育政策制定的科学方法

教育政策制定的科学方法是指在确定了政策议题以后,为了科学、全面地表述这项政策方案所采取的组织实施手段。包括确定参与人员、提供技术支持、作出正反两方面的方案等方面。

(一)确定参与人员。教育政策制定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公开的可参与的过程。从人员的角度说,需要根据政策影响的范围和重要性,确定参与讨论的范围。从理论上说,凡是受到政策影响的对象都应该有机会对政策的制定发表意见,但从现实上说是不可能的。任何一项政策的制定,是对现实利益的重新调整和分配,因此,在确定参与制定政策方案的人员中,要科学、合理地考虑不同阶层、不同团体人员的结构和比例,从而让所制定的政策最大限度地代表其利益。

(二)提供技术支持。教育政策的制定需要有技术上的支持,技术支持是多方面的。一是物质和人员的准备,保证具体表述政策的过程能够顺利进行。二是要有一个从明确政策环境、收集政策信息到分析汲纳反馈意见的通畅的渠道,并让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价三个过程的主体分离,避免制定运动规则的人又来当运动员和裁判。三是要有公开、健全的数据系统,确保政策中所采用的信息、数据准确可靠。[3]

(三)作出正反两个方案。重大政策的制定常常要提供正反两方面的方案。一个是可行性方案,即从有利的方面阐述制定这一政策能够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收到什么效益;一个是不可行性方案,即从反方面阐述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在这方面我国有一个成功的案例:我们希望用10年的时间把上海建成亚洲的金融中心,需要有可行性论证,同时又请复旦大学做了一个不可行论证。可行性论证做得很好,而不可行论证做得更漂亮。要成为亚洲的金融中心要有若干的条件,比如资金拥有量、流动量、开放程度,国际地位等等。不可行论证告诉我们,有些最重要的指标我们达不到,比如开放度。虽然我们把上海建成金融中心的决心没有变,但这份报告对推动我国的金融开放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可行和不可行两个角度作出不同的备选方案,以利于政策决策。

综上所述,教育政策是一项公共行为,其制定和实施将对社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教育政策的制定需要有一个科学的全过程,科学理念应该贯穿始终。没有严肃的态度和学术研究,就很难制定出一项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好政策。

六、什么是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为准则。

七、2021教育减负政策?

1、书面作业减少

“双减”政策要求控制中小学生书面作业,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在校内巩固练习;三至六年级以及初中生控制书面作业数量。

2、“5+2”课后服务

新学期课后服务工作要实现校校开展全覆盖,即校内保障学生每周不少于五天,每天不少于两个小时的课外辅导,学生离校时间不能早于家长下班时间。课后服务要丰富内容上水平、吸引学生广参与,利用学校师资更多地用于辅导学生课业。

这对于原来4点半接送孩子的双职工家长来说,听起来非常振奋呀,即可以安心工作又省了不少晚托费用!

如果真能做到让大家都杜绝“零食”,回归到学校的“正餐”上,让教育回归到学校,这才真正是大快人心的利好。

3、杜绝家长改作业

“辅导作业鸡飞狗跳,没有作业母慈子孝!”,这是前几年有学生家庭的真实写照,作为亲历过的家长,听到此话完全笑不出来。家长群没有一个孩子,但却是用来发布作业公布未完成孩子情况的,检查和批改作业是家长每晚必修任务。

家长本非教育科班出身,却不得不辅导作业,结果可想而知,孩子委屈,家长内伤,居民楼里晚上家长的咆哮叫骂孩子的痛哭声已然是常态。

疑惑的是,孩子的作业都全对了,哪有问题可供老师们答疑解惑?

而如今,教育部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禁止让学生自己批改,学生的作业主要在学校完成,由老师批改和答疑。

4、降低学生考试压力

教育部最新发出《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提出了准确把握考试功能、大幅压减考试次数、规范考试命题管理、合理运用考试结果、完善学习过程评价、加强学业质量监测、健全管理监督机制等工作要求。

《通知》明确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要合理控制考试难度,严禁超课标超教学进度命题。

5、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育部指导学校健全教学管理规程,科学制定教学计划,确保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鼓励支持教师优化教学方式,切实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幼儿园要帮助做好入学准备,小学一年级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积极探索实施入学适应期过渡性的活动课程。

6、大力扶持职业教育

大学院校培育的大批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而另一边技能型人才缺口越来越多。当下人才就业难与用工慌的怪象越演越烈。

教育部加紧修订职业教育法方案,大力扶持职业教育,为技能型人才花重金配置硬件和软件打造职业类本科高校。

统一高职和大学教育无高下之分的概念,缓解大学教育资源有限,打开更多就业通道。

八、教育培训学校转让政策?

教育培训学校转让,先申请,必须教育主管部门批准!

九、教育政策,名词解释?

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

法规内容

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语言文字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还有好多条例,不过我们考的主要是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

现存问题

教育政策的不均衡现象主要是由于政策"缺席"和政策"无能"而造成的。

教育政策"缺席"

所谓教育政策"缺席"是指,在特定时空下需要教育政策来进行管理的事务或活动没有相应的政策来规范和引导。我们的教育政策往往都是应付式的,常常是等教育问题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考虑政策制定。一方面,问题从潜隐到显现、从轻微到严重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另一方面,即使政策制定后,从颁布到实行、从实行到起效也存在时滞问题。这个从无到有、从存在到有效的过程中,政策都是"缺席"的。

需要指出的是,教育政策的不均衡现象不仅仅表现为教育政策的供给不足。有的时候,政策过多、过剩也是一个问题,同样会扰乱或限制教育实践的良性发展。

教育政策"无能"

所谓教育政策"无能"是指,当前的教育政策不能获得预想的效果,对实践起不到规范和管理的作用。教育政策"无能"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由于问题的特殊性、政府能力、政策方案、政策工具、目标群体的接受程度等原因,教育政策有其自身的能力限度。二是指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主观犯错的倾向,这种犯错倾向往往是因为人们或过于信奉理性、或过于感情用事、或急于办成某事、或追求某种特殊利益而不能从现实出发来考虑问题。

十、2021学前教育政策?

2021年

中共中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

数据来源:国务院、教育部

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跟紧国家脚步,在其地区十四五规划意见稿中均有涉及学前教育,要求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例如,上海市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教师教育新体系,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等紧缺专业;合理规划学前教育资源布局,加强家庭科学育儿指导和快乐启幕教育,提高优质幼儿园的比例。

各省市十四五规划意见稿提及学前教育行业相关内容

省市名称

主要内容

广东

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推进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深化特殊教育公平融合发展,加强专门教育保障

北京

提高学前教育质量,规范社会力量办园

上海

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教师教育新体系,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等紧缺专业。合理规划学前教育资源布局,加强家庭科学育儿指导和快乐启幕教育,提高优质幼儿园的比例

海南

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持续推进“一市(县)两校一圈”和重点园区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工程,启动实施城乡一体化新优质学校培育工程,加强乡镇寄宿学校建设

山西

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辽宁

大力发展优质普惠学前教育,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山东

加大基础教育优质资源供给,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

福建

建立公平公益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特色发展

河南

大力发展更为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推动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浙江

高质量普及学前到高中段15年教育。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促进教育公平,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质量。推进普惠性幼儿园扩容和农村幼儿园补短提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